即使是德国这种名义上的绝对君主国家,奥古斯特也不能直接修改宪法,还必须走一套完整的流程,虽然决定权在于君主,但立法权在于帝国议会,这就是目前欧洲最强大的一个阶级,也就是资产阶级。
而在书中,苏维埃俄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终结了沙皇的统治,俄国的临时政府也倒台了,但在大部分读者眼中,红军攻克冬宫并不是无产阶级最终能够成功夺权的理由,他们普遍会认为是外面的敌人打到了圣彼得堡,所以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迫迁走了,而苏维埃俄国是摘桃子的那个。
但随着苏波战争结束,苏维埃俄国对白色俄国的反攻也正式开始了,白军比起红军本来有很多优势,他们有更专业的军官,比如科尔尼洛夫和阿列克谢,甚至还有协约国的经济和军事援助,但即使白军有这么多优势,他们的队伍仍旧越打越少。
而红军这边虽然条件艰苦,忍饥挨饿,但他们心怀难凉的热血,将自己的生命投入到战斗之中,红军的队伍越来越壮大,曾经被剥削的农民和工人都反过来加入了红军的队伍。
最终红军打赢了这场战争,一帮工人在城市中振臂一挥,全国同时响应,无产阶级推翻了封建的罗曼诺夫王朝,反动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在西方列强的联合绞杀下打赢了立国之战,这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是难以想象的。
许多读者都被书中波澜壮阔又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革命篇章吸引,而在苏维埃的首次代表大会上,苏维埃俄罗斯伙同其他几个民族建立的苏维埃政权,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统一的无产阶级政权,正式名称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
苏联成立后,欧洲各国都因为世界大战的原因无力干涉苏联,苏联也由此得到了一段比较和平的喘息时间,但新的问题也接踵而至,此后的几年时间过后,欧洲一度爆发了数起无产阶级革命,但最终这些革命无一例外全都失败了。
只有俄国革命成功了,约瑟夫对世界革命产生了质疑,他也意识到俄国革命几乎是不可复制的,其中如果有一步走错了,那好不容易的革命成功又将会付诸东流,他不能容许这种事情发生。
比起对外输出革命,他更加关注本国的建设,提出了一国建成社会主义论,苏联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于其消极的等待世界革命,或者不顾内外环境强行输出革命,做出没有意义的牺牲,还不如优先建设好苏联。
俾斯麦知道,这是奥古斯特又夹带私货了,她曾经研究过社会主义,这点俾斯麦还是知道的,但是奥古斯特并不认可对外输出革命的观点,她将自己的想法掺杂进书中,从某种角度上,她展现了一个上位者对无产阶级革命的看法。
与之相对的是不断革命论,在书中这是托洛斯基的观点,俾斯麦怎么都觉得这是在内涵卡尔,毕竟她虽然不认识托洛斯基,但她的确认识卡尔,就是那个天天在莱茵报怼天怼地怼空气的编辑,最近还跑到日内瓦搞事情,俾斯麦也没太管他,但还是有点期待他看到约瑟夫系列的时候会是什么样的表情。
约瑟夫和托洛斯基同样都是有能力的人,但是性格不同理念不同的他们完全无法忍受对方将自己倾尽毕生的心血带向一个自己认为是错误的方向,这也为后来两人激烈的斗争埋下伏笔。
弗拉基米尔意识到两人决裂带来的危害,但他已经没有时间阻止他们了,在他死的时候,距离最高权力最近的二人位高权重但却水火不容,而他们的政治斗争极其残酷。
最开始的约瑟夫并不能与托洛斯基抗衡,托洛斯基占据绝对的优势,他是红军之父,在军队中有广泛的支持,但是托洛斯基在党内的人缘奇差无比,苏联成立时的六位核心委员有四个都被托洛斯基批判过。
所以当时的苏联也被分为两派,托洛斯基派和其他派,托洛斯基一个人当然不可能同时跟这么多人抗衡,约瑟夫合纵连横,利用多年的斗争经验,拉一派打一派,最终成功的站到了最后,成为了苏联的最高权力者。
很多人看到这里已经发现情况不对劲了,约瑟夫成为了政治局唯一的领袖,其余所有布尔什维克元老不是死了就是被开除党籍,流放出国,约瑟夫成为了苏联唯一的统治者,党内大部分反对的声音都消失了,新政治局选上来的领导都是约瑟夫的亲信,他们围绕在约瑟夫的身边,甚至在一次会议上,出现了委员会成员自己批评自己,抬高约瑟夫地位的诡异场景。
而且有一个很巧的事情,奥古斯特当年也是这么干的,公开跟奥古斯特唱反调的人基本上也领了盒饭,不是去了非洲,就是去了东南亚。
约瑟夫也敏锐的察觉到战后的国际社会是不稳定的,德国虽然是战败国,但它并不满足于社会现状,并且德国的核心工业并没有被摧毁,而在它的南方,奥匈帝国被拆分,东边的波兰又积贫积弱,德国很有可能发动新一轮的战争,而苏联要想在不利的世界局势下翻盘,那就必须尽快的完成工业化,然后在下一轮的世界大战中取得胜利。
此时正是1931年,某个落榜的美术生都还没有走上高位,世界正在经济危机当中,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约瑟夫知道重工业的重要性,如果没有重工业,苏联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武器,所以要优先发展重工业,以便在下一次的大战中取得优势。
那问题是钱从哪里出,约瑟夫将矛头指向了农民,可以通过计划经济,政府强制调控物价,靠低价收购农产品,再向农民倾销工业品,将这个过程中得到的利润投入到工业去,这个计划唯一的缺点就是要牺牲农民的利益。bïmïġë.nët
但约瑟夫不管,他的思路从一开始就很清晰,苏联没有那么多时间慢慢的完成资本的积累,再拖几年欧洲国家就打过来了,为了政权存活,一切都是可以牺牲的,也包括农民的利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可以通过殖民地掠夺资金,但苏联没有殖民地,或者说俄罗斯最大的殖民地就是俄罗斯本身。
但约瑟夫不是没有考虑农民的情况,他认为工业化的发展可以在未来反哺农业,这是短期的牺牲,却能带来长期的收益。
而这条道路的收益也是十分恐怖的,短短五年之内,国民收入增加了85%,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了79%,工业总产值增加了118%,这种程度的涨幅堪称离谱,前所未有。
奥古斯特作为负责经济和工业化的,德国体制的设计者,她比任何人都清楚国家工业化的难度,德国经济涨幅最恐怖的时候,年增长率也不过百分之十五左右,这还是把东瀛给算进去得出的结论。
德国的工业化发展离不开企业,单独靠政府力量是操盘不了这么多项目的,你想在一个资本主义国家里搞建设,你就必须在这个过程中让企业赚到钱。
但苏联不同,它完全靠国家力量强制推动工业化进程,在经济危机的大背景加持之下实现了弯道超车。
但奥古斯特毕竟还是个右派的人物,她肯定是不能够光吹苏联的,她想让自己的书能够在市面上销售,那就必须多一些黑苏的话题,但是她说的已经比较委婉了,事实比她写的还要残酷。
奥古斯特在苏联高层沉浸在工业的快速发展的喜悦中时为其泼了一桶冷水,工业化的发展不是没有代价的,苏联的工业体系出现了严重的问题,重工业十分发达,而轻工业则十分落后,这就导致国民经济增长缓慢,国民经济增长缓慢又会带来民生问题。
在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苏维埃政府犯下了许多严重的过错,一些富农抵触甚至破坏农业集体化,约瑟夫就提出消灭富农的政策,他采用的是最典型的一刀切政策,只要你是富农,那你就是应该被消灭的,只要是被认定是富农,那你不仅会被没收资产,还会被流放到西伯利亚。
光是乌克兰地区,就有超过一百万人被认定是富农,超过八十万人被流放,这造成了严重的民生危机,大量的劳动力缺失,政府对农民的压迫太强,最终导致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乌克兰大饥荒。
乌克兰本是沙俄最大的产粮区,这个设定当然也被苏联继承,约瑟夫有些记仇,乌克兰在苏俄刚成立的时候就跳出来跟苏俄唱过反调,所以苏联对乌克兰的压迫程度不会低,征粮队将农民最后的口粮也夺走了,这酿成了巨大的惨剧,数百万人被活活饿死。
而约瑟夫也在这年失去了他的第二任妻子,妻子的离世彻底带走了约瑟夫心中最后的一丝温柔,同时约瑟夫也变得冷酷和固执,他的生命中,大部分的亲人和朋友都离他而去,他没有了任何私人的生活,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无止境的工作当中,他的生命中只剩下苏联和社会主义事业了。
在《钢铁雄心》中,战争的戏码反而不多,奥古斯特用了一半的篇幅去描述了苏联的发展,而最重要的篇章就是最后的肃反篇,但奥古斯特这里可不是胡编乱造,她又不可能真的知道苏联肃反到底是个什么情况,就只能从当年的东瀛肃反行动取材了。
肃反的第一章是一个刺客暗杀了苏联政治局的一个委员,那就是基洛夫,这是约瑟夫极其信任的一个人,是约瑟夫的好朋友之一,在早期的政治斗争中,基洛夫都不遗余力的支持他,是心腹中的心腹,就是这么一个人被刺杀了。
害得约瑟夫后期出不了基洛夫飞艇!
就这个场景,俾斯麦好像在哪里见过。
而案发不久,基洛夫的保镖也因车祸死亡,最诡异的事,车上的人除了这名保镖之外全都活着,唯独保镖死了。
这一连串的事件剧烈的冲击了约瑟夫,他怀疑这整个事件藏有巨大的阴谋,这一切都太巧合了,换谁都不会相信这只是单纯的巧合。
约瑟夫作为一个领导人,身居高位,自然也担忧有一天那些以前被自己压制下去的势力会卷土重来,比如托洛茨基他们的残留党羽,甚至还有隐藏在地下的反对派,党政军中那些和意见不同的高层。
甚至还包括内务部负责调查的人,所有人都是有嫌疑的,约瑟夫下令所有相关案件必须在十天之内得出结果,任何判决不得上诉或者拖延,有关的刑罚必须立刻执行。
这些操作跟当年东瀛肃反的情况几乎一模一样,但是后面约瑟夫的判断也越来越魔怔,他错误的估计了形势,认为反对派在社会各层的广泛存在,他开始扩大肃反的范围,结果肃反运动彻底失控,最终变成了席卷全国的大清洗运动。
跟当年德国肃清东瀛官僚机构和家族的借口一样,都是可能存在反对派,只要有可能,那我就要把你枪毙了,苏联的高层基本上都被血洗了一遍,基层军官三分之一被镇压,高级军官几乎全军覆没,政治局中除了约瑟夫之外的人全部死亡或者被杀,两年的时间里,苏联处决了六十八万人。
大清洗是约瑟夫生涯中的巨大黑点,也是苏联历史上挥之不去的阴影,在1939年,约瑟夫目光所及之处已经不存在任何反对声了。
大清洗的原型是德国对东瀛展开的肃反运动,在那场运动中,德国政府也造成了许多的冤假错案,但俾斯麦正确的判断了局势,将肃反的范围控制在了东瀛,没有令其蔓延至德国本土,当年的普军干了很多事情,枪毙了很多人,对东瀛的政治生态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可以那次事件的影响令东瀛到十多年后的今天依然没能缓过来。
但对于德国来说,那次事件是有积极作用的,这巩固了德国对东瀛的统治,使其不得不依附于德国,因为脱离了德国,它就没办法正常的运转,国内的大族也被剿灭,就连天皇家族也不能独善其身。
而约瑟夫很明显就没控制好这个度,最终造成了极其严重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将会在后面影响苏德战争,令其在初期一溃千里,但这都是第三本书的故事了。
在俾斯麦看来,约瑟夫的第二部是文本量极大的,主观上,俾斯麦认为奥古斯特有黑社会主义的嫌疑,这符合奥古斯特的身份,她不是无产者,自然也难以与无产者共鸣。
她笔下的主角总是偏执和集权的,政府都只是他们的工具,大部分时候都是橡皮图章,无论是什么主义的,最终都会回到集权政治上。
但同时她也不是完全反对社会主义,相反,她对苏联给出了极高的评价,甚至将其称为欧洲灯塔,足以证明她对其的看重。 笔迷阁为你提供最快的欢迎来到实力至上的19世纪欧洲更新,第99章 钢铁猛男的奋斗免费阅读。https://www.bimige.net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