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迷阁>其它小说>病弱白月光(快穿)>第 86 章 第三个世界番外三
  01

  “你真的确定了,要选择晋朝作为日后的专业研究方向吗?”

  面前,相识三年的老师坐在办公室,手中拿着她的资料,慎重询问。

  “是的,我想我考虑清楚了。”楚瑛回复道。

  “你大学期间,发表的论文《论晋朝慧宗一朝的文人生活探究》确实有很多的亮点,但还是缺乏足够的专业性,部分地方缺乏足够的史料作为论点的支撑。你要知道,研究历史不是做历史发明家,搞研究和学术需要更为严谨的态度,每一条得出的论点都需要足够的证据。”

  “晋朝方向的研究,尤其是晋慧宗一朝的历史还存在很大的商榷性。晋朝方向,对于搞历史研究的人来说,确实是个很让人神往的朝代。你的许多前辈们,在建国后不久,学习了新的研究方法后,纷纷将视角转向了这个前朝不太提起,甚至有所诋毁的朝代。当然,如今晋朝研究的奠基者,也基本是建国后那批学者。确实,那段时间,他们成果斐然,出版的一系列论文,专著都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不仅理清了晋朝两百多年的政治历史脉络,还对不少时间段的政治生态,社会状况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但那只是短暂的辉煌,他们遇到了阻力,加之年代的特殊性,有很多本因完成的研究都被搁浅了。”

  “这一搁浅便是十几年,当年搞研究的那些人大多都去了,就算没去,也大多换了方向。如今,搞晋朝方向的又是另一批人。怎么说呢?当前学术界对晋朝也确实不够重视,基本还都是一些青年学者在这个领域耕耘,能够称之为顶梁柱的没几个,甚至还比不上海外。你也知道,我们学校历史学的重点对象是近代史和晋朝之前的陈朝,以及晋朝之后的刘宋一朝。你要好好考虑,选择研究方向还不急,重要的是先扩展足够的视野。”

  “是的,老师。我知道,我在这条道路上走的还不远,知识储备还远远不够,但我很早以前就定下决心,将它作为我的毕生研究方向。当年,我选择学校时也是看中我们学校曾经拥有不少的晋朝方向的教授。老师,选择导师的时候,我选择了您,您也收下了我,我早就下定决心,追随你的步伐,从事晋朝方向的研究。”楚瑛回答的十分镇定,也十分干脆直接,仿佛没有任何改变的可能。

  坐在办公室中,带着一副眼镜的中年男人听到这话,愣了一愣后,笑了笑,说道。

  “我倒是没想过,你居然有这样的决心。当年,你上我开设的晋朝政治史课程时就特别积极,但我也只是以为你是一时兴趣。每年,踏进历史学这个专业的学生不在少数,可是毕业后能够从事学术研究,或者说愿意投身于历史的人太少了,而这其中,选择晋朝方向更是少之又少。我最初也没想过,你会愿意毕业后留下了,继续深造。其实,当初,我并不是很看好你。”

  “这个专业,不仅需要足够的时间支撑,更需要良好富足的家庭,只有这样,学生搞研究时才能无后顾之忧。我看过太多太多在这个专业上有足够灵气的人,也看过不少真正热爱这个专业的人,但他们不是败给了家庭,便是败给了时间。搞历史研究,出研究成果可不是件简单的事情。那么长时间的冷板凳,又得不到足够的报酬,那可不是多少人能够忍得了的。你确定,你真的要继续这条道路吗?再好好考虑一下吧。”

  “导师,我……实话说吧,我和你一样,一直都对晋朝慧宗一朝很感兴趣。你写的那本《紫钗记的前世今生》我特别喜欢,看了很多遍。还有,我从前,怎么说,就是野路子,以前特别喜欢晋朝的文轩居士,十分敬佩他的经历,看了不少关于他的史料。再后来,读了大学,进行了专业的教导,以及在学校老师们的指点,我才逐渐从那种状态摆脱出来,真正以一个历史专业的学习者的态度来看待这段历史。”

  “但看的史料越多,历史素养也慢慢提升不少,我对这个时代产生了更为浓厚的兴趣。尤其是理宗后期,慧宗一朝,神宗前期,这段三十多年的历史,我看的越多,便越好奇。我一直觉得这段时期的历史对神宗后期以及神宗之后的文宗时期,影响很大,甚至,晋朝绵延的两百多年,从安居一隅之地,到逐渐统一的发展都和这段时期的举措有着很大的联系。我知道,当前晋朝方向,主要集中于神宗一朝,但我和导师您一样,更关注的是慧宗一朝,虽然只有二十多年,虽然这段时期的史料也比较少……”

  “唉……”中年男人叹了口气,神色渐渐变深沉了起来,“史料的问题,确实很大。神宗晚年不顾大臣的意见,执意任命史官篡改了不少慧宗一朝的史料。后面文宗又不认真修订慧宗一朝的史料,文宗之后的明宗更是一如既往,晋朝后期的史官对慧宗临朝的这段时间仿佛都在避免和忽视,修缮的史料不仅不详细,还存在很多的错误,理宗神宗文宗明宗四朝的史料记事都极为详细,唯一不受重视的便是夹在晋理宗之后的晋慧宗。明明神宗时的名臣有不少在慧宗时期就出现了,更有着不少的成就。比如你说的文轩居士,萧子瑜,在慧宗一朝便当了十多年的宰辅。虽说当时宰辅不仅仅只有一名,可是萧子瑜,不过三十余岁,年纪轻轻便官拜宰辅,这明明就是深受帝王宠信的证据。可是,那些官员遗留下来的笔记和文集却很少谈到这点。”

  “唉,年代久远,历史所掩埋的真相便越来越多。慧宗这段时期留下了太多的迷了,光是晋慧宗这个皇帝,就留下了太多太多的迷。大众对他的了解实在是太少了,懂点历史的人可能都知道慧宗的儿子晋神宗是个英明神武的帝王,但他们却不知道,晋慧宗其实也是一个颇有神奇色彩的皇帝,比如他因为晋理宗宠爱贵妃,迟迟不能被立为太子,还有他当太子后与几个兄弟们争夺帝位,勾心斗角。当了皇帝后,更因为体弱多病,十年没上朝,朝政居然也依旧运转良好。但大众知道的大多还是晋神宗,毕竟神宗一朝,群英荟萃,留下了太多的名臣,也留下太多千古流传的诗句和画卷。”

  “那也确实是一个令人神往的时代,文官最后的巅峰和鼎盛,堪称文化的盛世。无数的新东西,纷纷出现在那个时期。这也是,当年我选择研究这个朝代的原因。从通史转移到断代史,需要更多的细节,更多的史料。我当年,确实被它迷上了。后来,我看的史料越多,对晋朝越来越了解,对晋朝后期的发展产生的疑问就越来越多。后来,我发现了晋慧宗。发现了永安二十三年。”中年男人看着对面依旧站着的女学生,停顿了会,接着说道。

  “你先坐下。”

  楚瑛的小腿站的有些微微发麻,听到这话,微微笑了笑,有些不太好意思,坐了下来。

  看到自己手下带的这个学生坐下了后,中年男人内心有些欣慰。

  其实,他对面前这个学生,还是有很大的期望的。

  虽然她相比其他的学生,可能在学术方面,历史方面接触的史料还不够多,历史素养还不是很深,毕竟她从小到大没有接受到足够的熏陶,这也是一般的历史学专业学生的通性。

  可是,可贵的是,这个学生的观点很新颖,有很大的亮点。

  更难得的是,她对历史的兴趣很深,人也不似同龄人那么浮躁,能够耐得下性子去寻找复杂繁琐的史料研读。

  “别的我晚点说,首先,我要和你说我出版的那本《紫钗记的前世今生》,都是推测,做不得数的。你可别完全相信了,本来我是不想出版的,只是自己写的玩的,要不是出版社找上门来,唉,我都不想出版。这一出版,也不是什么好事情,你老师我可被不少人追着骂,说我是在自甘堕落,胡编乱造。我这一世英名都快要被这本书给毁了哟!”中年男人笑着说道。

  “可是,老师,你的那本书,很多都是真的。”楚瑛很严肃的说。

  “什么真真假假,都是猜测,我们也不是作者,又怎么知道作者是怎么想的。”中年男人听了楚瑛的话,无奈道。

  “也不说这些东西了,我现在得好好和你谈谈你未来的学习任务……”

  一个小时后,楚瑛带着导师给她开的新书单出了办公室。

  临走前,她看到导师对她笑了笑。

  他确实是个不错的好导师,对学生认真负责细心,对学术专业虔诚。

  其实,她选择他真的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他写的那本《紫钗记的前世今生》。

  其实,她很想对他说,他在那本书中在他人看来胡编乱造的猜测都是真的。

  她也相信,尽管他嘴上说自己是胡编,可是其实他自己还是相信自己在书中的猜测的。

  要不然,他也不会去写了一本长达十万多字书,仅仅为了写出紫钗记背后的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02

  紫钗记其实时一个晋朝后期广为流传的故事,甚至到了现在,虽然国人不太知道它具体讲了些什么,或者从未看过真的原作,但也知道紫钗记讲的是一个贫寒书生偶遇富家小姐,后因缘巧合之下结为良缘,最后书生高中状元,官拜宰相,与小姐白头偕老的故事。

  十分传统意义上的大结局,甚至在今人看来,十分的俗套。

  但在戏曲上,这篇戏折子却广为流传。

  这出戏是晋朝国亡之后,陈朝鼎盛时期,当时的戏曲大家曲文远根据紫钗记小说改编而成,深受大众的喜爱。

  它流传了将近七百余年,经久不衰,可见其深厚的魅力。

  曲文远出生贫寒,却天资聪颖,好读书,不求甚解,善诗文音律,颇有文名,堪称才子。但与当时的文人格格不入的是他偏爱戏文,不善科举,考上了举人后屡试不第,便放弃了科举,转而投入了创作之中。他一生痴好戏文,写了二十余本戏文,其中大多数都已失传,只留下五本广为流传的戏文。

  其中,《紫钗记》是流传最广的,也是最为出名的。这是,大众广为人知的紫钗记。

  尽管戏曲文化变得越来越曲高和寡,但紫钗记中几句描述爱情的优美诗文却世人皆知,世人也因此知道了紫钗记是本讴歌于世间美好爱情的戏折子。

  但真正了解过《紫钗记》的人,都知道《紫钗记》最初其实是本章回体小说,全文四十五章,讲述了一个既有才子佳人,又有功名利禄,还有家族兴衰的故事。

  熙平年间,贫寒的书生程君泽进京赶考,因为缺少银两,借住京城外的寺庙温书。

  正逢京城一世人皆知的大户人家——郭家的小姐郭萍,随同长兄郭安一同前往寺庙为刚刚去世的母亲上香祈福。

  郭安与程生于后山偶遇,相识相知,互诉本心,成了好友。两人同吃同住同卧,吟诗作画,弹琴奏萧,互引为知己。郭安看好程生的才华和秉性,本有意作缘,让自己一母所生,小他两岁的妹妹郭萍嫁给程生,两家结为秦晋之好。

  郭安对妹妹说了此事,又言程生不仅生的俊朗文雅,还才高八斗,实在是个好夫婿。

  可惜妹妹郭萍听了此事后,暗自不服气。她自幼陪同哥哥郭安一同在家中读书,教导她们的老师更是当世才高名盛之士,她自幼聪明灵慧,在诗文一道上颇有灵气,虽年纪轻轻,又是女子,可是这学问却是实打实的。可惜身为女子,加上天生有不足之症,不能多思多虑,要不然,她若生为男子,少不得要去科举路上走一遭,博得个头名出来。

  这日,适逢哥哥郭安有事回家。郭萍便起了捉弄之心,便寻来哥哥前些年的衣裳,又细心修饰了一般,以一介女子之身,装作男人,去见了那哥哥终日夸赞的书生。

  好在哥妹二人虽年岁有差,但同出一母,长相十分相似,便是身高,虽差了不少,但不认真比较,一时之间,也是看不出什么。

  郭萍一见程生,便装作哥哥,与程生交谈学问起来,时不时更是出些刁钻的题为难程生。

  程生虽有些纳闷,今日里自己认识的好友有些不太一样,但一时之间,也并未察觉出来。

  郭萍起初虽是不服气,刻意为难程生,但渐渐也被程生所吸引,一缕情丝系在了程生身上。

  只是,她到底不是个寻常女子。

  虽有所动心,但断然不做过多的小女儿姿态,反而是更加的寄情于山水诗画之中。

  后来,哥哥郭安出去时,郭萍又扮做哥哥去见了程生几次。

  很快,郭安便发现了妹妹的玩闹,有些苦恼不得,只得和程生耐心解释。

  好在程生也不是个拘于礼法之人,知道了真相之后,反而更加敬佩郭萍起来,渐渐地也动了心。

  妹妹郭萍本就因为身体原因,虽过了及笄之年,但也迟迟未定下婚事。

  认识了程生之后,郭安便一心撮合起自己妹妹和好友起来。

  要说那程生,自从与郭安相识,顿逢知己,可谓是春风得意马蹄疾。

  不料,天意难违,郭安回家路上,竟是遇上了匪徒,两相争斗之后,受了重伤,还未来得及送回家,留下句口信,便因失血过多在路上便去了。

  程生听闻了这个噩耗后,可谓是神思不醒,恍如梦中。

  郭萍便迅速赶回了家,料理后事。

  家中本是大户人家,枝叶繁茂,作为顶梁柱,本因继承家主之位的哥哥去了,她们这大房便剩了她一个。

  三房四房的人争吵不休,都想挑大房的担子。

  可是郭萍却起了别的心思,和健在的父亲商量后,决定招婿。

  几番相看之下,程生便渐渐入了郭父之眼。

  只是,程生虽贫寒,父母双亡,确实是个招女婿的好人选,但他一脉,只独独留了他一人。

  倒也不好,让程生彻彻底底入了郭家。

  几番考验抉择之下,程生还真的和郭萍定下了婚事。

  只是,倒也不是招婿,而是权衡之下,让程生成婚后和妻子郭萍一同帮忙料理郭家的事情。

  郭家是大户人家,家大业大,家中的事务错综复杂,不是寻常人便撑得住的。

  又说程生虽定下了婚事,但上京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赶考,待来年的春天,程生倒也顺利的考上了进士,更是在殿试上被点为探花。毣洣阁

  当上了探花后,程生很快便与郭萍成婚。

  可以说,人生三大乐事,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程生都通通享受了遍,唯一值得遗憾的是引以为知己的好友郭安离了人世。

  但妻子为人,聪慧温良,也可称之为他的知己。

  《紫钗记》这本章回体小说,本来按题材结构来说,写到这里,本就可以说是完美了。

  偏偏写到这里,书中才到二十五回。

  至于后二十回,有人说是败笔,亦有人说是妙笔。

  总的来说,争议很大,甚至有不少人专门批评书中的妄语。

  作者并不流俗,同于市面上的书籍,接着讲述这个故事。

  而是从夫妻两人成婚后的第八年,以一场摆的浩浩荡荡的周岁宴会开场。

  那一日,可谓是灯火辉煌,声势浩大。

  郭府来了不知道多少人,甚至朝中的官员不在少数。

  他们中有些是程生的同僚,有些则是郭府的亲属,与郭府同脉相连,相互依存。

  可以说,这场为程生和妻子郭萍的孩子所摆的周岁宴,作者极尽词汇,着力于描写场面的奢华。

  甚至让读了此书的人都不得不产生了一种怀疑,这是否真实合理,以郭府的地位来说。

  极尽夸张,极尽失真。

  宴会上,整个郭府上更是人流纵横,其中程生与往来的宾客们往来寒暄,似乎暗流涌动。府内,郭萍更是在处理郭家的家事,似乎不得空闲。

  如此的繁华,却又如此的空洞,却仿佛如一场做了很久的幻梦,一触就破。

  后二十回,作者紧密地撰写着一件又一件发生在郭家的小事,零碎而散乱,仿佛失去了主线。

  短短二十回,作者描绘了长达三十多个形象突出的人物,从郭家的下人写起,再到家族庞大的人员,中间还穿插着家中的生意往来。

  甚至,连最后的结局也让人既叹惋,又摸不清头脑。

  最后二回,是以郭萍之死作为开篇。明明前一回作者还在讲着郭府下人间的小事,以及穿插了少许郭萍与程生之间的趣事。

  明明一切都是如此的美好,美好的让人流连忘返。但作者偏偏在下一回开篇便跳到了十几年后,书中写到这个冬天,郭萍没能熬过去。

  郭萍去了,郭府举办了一场声势更为浩大的丧事。这时,程生已是一国之相,府中前来吊唁的人数不胜数。

  光是一个送陵,就足足花了千余字来极尽渲染。

  结尾处,则是程生为郭萍守丧。

  这守丧,书中并未提及具体守了多少年岁,只写到一日夜中,程生入梦,竟是又回到当年借读的寺庙,他依旧是个贫寒书生,彻夜苦读,但求金榜题名,走马上任,学那季长,行走四方。

  一日,他登上后山,竟是又遇到他曾经遇到的人。

  他在亭间奏萧,他于亭外驻足,一望便是许久,最后又是如同从前那般,迎了上去。

  到这里,全书完。

  可以说,除了最后程生的梦和前二十五回风格语言类似,后面写郭府中家族之事,写下人间的龌龊,完全全是鬼笔,写尽兴衰亡败,写尽利益人心,笔触虽不凛然,但也却与前期的风格迥异。

  以至于,甚至有不少人说后二十回换了一个作者,或者说,其实前二十五回便已经写完了整本书。

  虽说,只有四十五回,可是这每一回的字数,却不在少数。

  全文足足有三十万字,在现代刊印的各种版本之中,更是一本较厚的书。

  这本小说自面世以来,足足传了一千多年,当然,因为年代原因,文稿中确实有缺漏之处。

  但在流传过程中,不少的文人对他青睐有加,其中更有不少文人曾广寻书稿,进行修补,最后才凑成了完整篇章。

  当然,这本书,喜欢的人虽然多,但对于大多数的国人来说,还是不会轻易去翻看的。

  这本小说相比其他更受大众欢迎的小说来讲,相对来说要更为晦涩,剧情也显得有些散乱,加上后期更是以多视角来描写围绕整个郭府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件,这不得不提高了阅读的门槛。

  至于它的成书年代,具体作者,又是众说纷纭,好似从最初,这本书的来源就是一个谜,最初这本书甚至一直以来都已手抄本的形式流传于晋朝明宗文宗两朝中的文人墨客之间。

  十分奇怪的是,虽然从文宗末期遗留下的部分官员日记中可以看出,《紫钗记》确实是被这些官员所熟知的,但却没有人提起过作者,更没人过分探讨书中的情节,反而只是略带一提,寥寥称赞一句罢了。

  直到,晋朝国亡,陈朝兴起,改朝换代,陈朝开国之君从晋朝末代皇帝晋穆宗的皇宫之中找到了一本刊刻精美的《紫钗记》,据说晋穆宗私底下尤为爱好比书,每每入睡前仍要翻看一段时间。

  当时,据传言陈朝开国之君见此书时大笑连连,又言此书当刊刻传于天下。

  这才致使《紫钗记》彻彻底底正式被刊印,面世于大众,而不是作为手抄本流传在特定的部分人之中。

  当然,关于陈朝开国之君与《紫钗记》的事迹到底也只是流传于市井之中一种说法而已,并没有更深切或者说明确的史书表明这件事情真正发生过。

  毕竟关于陈朝开国之君,这个据说很有可能是晋朝流传在外的血脉,甚至这也是当初他能瞬速揭竿而起,获得一大批地方大族支持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果说,晋朝中期拥有着可以说是最为开明的政治环境,帝王与朝廷,文人之间达成了一种少见的平衡,从而达到了上下一体,上行下效,政府高效运转的状态。

  那的确可以称得上是古代读书人最为辉煌的一段时期,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封侯拜相,并非虚妄。

  那么陈朝,可以说无疑是皇权集中化的体现,帝王成了至高无上,为万民敬仰朝拜。当然,也确实可以说陈朝开国之君是个雄才伟略的帝王,他虽依据世家,却在夺得皇位,改朝换代后,初期大肆封赏功臣,后期却长达多年隐忍不发,直到拥有足够的实力,才一鼓作气,削减了世家的势力,确定了皇权的至高无上与独一无二的权威。

  紫钗记虽在陈朝初期就已经正式刊印,到那个时期,一切犹在百废待兴,百姓并无过多的精力或者说时间来浏览此书,直到陈朝经过多年的修养生息,百姓逐渐富裕起来,《紫钗记》才真正广为流传起来。

  但真正被众人所知的是《紫钗记》的戏曲,以及衍生出来各种才子佳人话本,而非小说。

  改编版本的众多,以及《紫钗记》的真本一直都存在存疑,而且神秘的作者也一直被众人津津乐道。

  直到近代以来,有不少的学者运用从西方学习到的技巧,对这本书重新进行了考证。

  对于其产生具体年代有了比较清晰地认识,算是揭开了它的一层神秘面纱。但对于作者的生平研究,以及作者写此书的用意,仍然留下了很大的存疑和谜点。

  对于正统的文人来说,写小说可是上不了台面的,诗词文章才是真正的传世之道。

  因而,古代写小说的文人一般是都是假托名,以笔名进行小说的创作。

  《紫钗记》的作者任平生,在开篇便云此书虽是为人而写,但书中情节不过黄粱一梦,其中言语皆是作者乱语耳。但很多学者一直都认为书中存在原型人物,甚至书中很多事件都是真实发生过的,甚至作者一定年纪不小,更不是个穷书生,而是出生世家大族,身处晋朝上层社会。

  因为书中的人情世故,不是年轻人能够掌控的。

  书中的场面描写,家族轶事,士人交流,完全全一副大晋社会风貌全景图。

  03

  楚瑛知道,她的导师是个《紫钗记》的忠实爱好者。

  事实上,他的那本《紫钗记的前世今生》虽然被学术界不少人批评过,但销量十分不错。

  书中的语言优美,观点新奇,脑洞大开之余又符合大部分的逻辑,让很多人看了以后不由得大声呼喊一声痛快。

  那本书里导师先是梳理了《紫钗记》流传这么多年的版本演变,以及书的成书年代。接着又以幽默的语调介绍了这么多年来许多学者和文人对《紫钗记》的讨论。到最后,书中才以一种轻松诙谐的语气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猜测。

  书中写道他猜测紫钗有指代皇权朝廷的含义,而作者写此书,是在写大晋永平永安年间的事迹。

  钗有寄情之意,然而为何是紫色,这要联系作者创作此书的背景,当时紫色是晋朝最为高贵的颜色,朝中高官皆以服紫为荣。

  而书中的郭家,则代指朝廷,代指皇家。郭家的三房四房争夺管家职权,其实是指当时几位皇子在争夺太子之位。

  书生程君泽,意为承君之恩泽。后来程生在郭家管着大大小小的事情,形同于一家之主,很多人做什么事情都要取得他的同意。其实是因为他在郭府的地位,便如同在朝堂上的丞相。而他每次要做什么事情,还会取得妻子郭萍的同意,其实是因为郭萍是实际的郭府之主,更是朝廷上的……

  郭萍郭安,则意为平安。

  甚至,这两人极有可能是同一个人。

  他们一母所生,相貌相似,书中程生从未分辨出他们的差别。

  甚至,仔细观察《紫钗记》中的情节,会发现,郭萍郭安兄妹二人竟然从未同时出现在一个场合过。

  不是程生和郭安相处,便是程生和郭萍相处,郭萍和郭安之间的相处甚至从没正面描写过,这也是书中最令人匪夷所思之事。

  郭萍女扮男装装作郭安与程生结识,其实都是幌子。

  书中关于程生和郭萍郭安兄妹二人的两次相见,作者描绘的词语极为相像,程生与郭萍的每一次交流,都和郭安与程生的交往一般无二。

  甚至大婚时,程生对妹妹郭萍所言,他的内心思绪,都与曾经他和哥哥郭安曾经说过的类似。

  将郭萍的名字改成郭安,这本书甚至不会受到过多的影响。

  仿佛这不是两个人,而是一个人。

  如果这书,存在人物原型的话。

  也许自始至终,和程生认识的只有郭安一人。

  又说当初郭安身死之时,可以说是书中的神来一笔,不仅没有铺垫,甚至身死之缘由都可以说极为不合理,回家路上遇上土匪,可是按照作者写的兄妹二人上香,书生程君泽住的寺庙,都离京城不能说是很远。

  既是京城,警卫森严,兵将充实。落土为寇,只能说太过稀奇。

  就算真的有不少土匪,那也不敢在京城周围当土匪。

  可以说,郭安身死这段情节好似硬生生加入,十分突兀。

  而且后文郭安之死,对于郭家,对于程生的影响,仿佛都只有短短的一瞬间。

  一旦过了,便从未被提起过。

  有一个细节,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过,程生和郭萍大婚前夕,竟然没有一个人提起过郭安,包括郭父。

  好似,郭家只有郭萍一人,郭父从来就只有郭萍一个女儿,又或者说只有一个儿子。

  所以,郭安之死这段情节过了,便过了。并未对郭府产生过多的影响。

  书中后二十回中,郭萍和程生成婚已有十余年,夫妻两人同为一体,恩爱如初。

  郭安是郭萍的长兄,又是程生的知己,甚至从书中的隐晦处,可以看出,其实郭安和程生之间并不单单是知己。

  可是,这世上,和郭安联系最为紧密的二人,竟然后期也未曾提起过郭安。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如此的匪夷所思,令人纳闷,让人不禁想穿越到千年前,亲自去问一问作者本人,究竟有何用意。

  但还有一个猜测,也是我在研究晋朝历史时脑洞大开的猜测。

  如果,郭安和郭萍本是一人,那么一切就可以完美解释了。

  包括后期,郭萍与程生之间的相处的特殊,其实他们二人的相处,完全可以说处于一种分裂状态。

  有时压根就不像是夫妻一般,而是如同上下级的关系,郭萍在上,程生在下。程生虽掌握郭府大权,却也还要时不时询问郭萍的意见。

  甚至在下人的视角中,两人的服饰,座次,都有十分明显的尊卑关系。

  但有时二人,又真的如同全天下的恋人一般,爱意绵绵,情深意重,一举一动,一言一语完全是情侣之间的相处模式。而且这种感情十分特别,不同于普通的男女关系。

  书中多次描述程生受到郭萍的厚待,但程生对于这段感情,仿佛又带着很深的挣扎。

  招婿这段情节,很特殊,结局也令人出乎意料,也许就是挣扎的体现。

  也许,化男身,化女身,其实写的都是程生与结识的一人之间的感情。

  性别只是外相,作者真正想写的也许只是一段感情。

  只是,这段感情,或许有些复杂,不被外人所知,甚至不容于世,甚至不能明写。

  作者只能曲写,变幻人物的性别,模糊书中的朝代,事件,隐秘地写这段发生在千年前的爱情。

  如果说,郭家真的指的是晋朝,那么郭府的继承人郭萍,或者说真正的郭安又是谁呢?

  当然,我一直保持着一个观点,《紫钗记》很有可能是两个人合写而成。

  前期程生和郭安的相识相知片段是一个人所写,后期程生和郭萍在郭府的相处则是另一个人所写。

  关于我为何如此判定的原因,是因为我发现作者对于人物的态度问题有所不同。

  前期作者十分偏向书生程生,并且作者是带着一种轻松欢快的状态来写的。

  作者如同一个老人,在年老之时边写边回忆年轻时期的悠闲和惬意,他是如此的高兴,对程生大加赞赏,对郭安则维持着保留态度,不偏不倚。

  而后期作者则十分偏向郭萍,或者郭安。他在一个又一个场景之中,极尽的写郭萍的真善美,写她的仁慈,写她的宽厚,作者无疑带着一种推崇的态度。而对于在郭萍支持下掌管郭府大权的程生,则是有些微词。

  至于书中谈论的家国天下,则是两人共同创作,经历了多次的修改删订。

  而作者,我相信应该是书中程生和郭安身边的人。

  因为全书一直都以一种旁观者的角度来写,从不过多描写主人公的心情,心理,而是只描述事件,描述对话。

  也许,他们见证了这段感情,见证了这段人生,并想留下些什么。

  就像作者自云一般,是为人而写,为历史上程生和郭安的真实原型而写。

  楚瑛想到当初自己看到导师的这篇文章后,得到的震撼,不由得一笑。

  过了千年,一切繁华的,热闹的,美好的,都已消失。

  初衷,真相,辉煌,早已被曲解,甚至被遗忘。

  流传的越久,差别就越大。

  但她没想到,居然还能有人发现所谓的真相,或者说发现大部分的真相。

  这可真是一件不简单的事情。

  当年,她是看着这本书慢慢定稿的,她甚至也知道这本书谁所写。

  确实如同导师猜测的那样,是二人合写。

  一个是朝中的老人,一个是宫中的老人。

  一个是正统科举出生的知名文人,一个是宫闺之中自学成才的侍者。

  一个是两人相识的最初见证者,一个是他们后半生相守的见证者。

  虽地位身份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但他们也确实是同道中人。

  至于,他们写这本书,最初一个好像只是玩闹,一个则是因为遗憾,但后来两人却都越来越认真,越来越重视,成书之后更是多次修改,补订,最后几番争论之下,终于定名为《紫钗记》。

  一曲紫钗记,道尽半生缘。

  斯人皆已逝,唯念紫钗情。

  ※※※※※※※※※※※※※※※※※※※※

  修一下

  想写的番外,其实很早以前就差不多构思好了,正文结局反倒是还想了不少时间,后来,想想不如就让它停驻在最美好的时刻,金榜题名,游马过街,风光无限好。一切都是如此的顺利,一切糟糕的都还没能发生。

  至于,这一卷正文中出现的食物服饰官职,科举流程,节日风俗,都是查了资料的,并不是瞎编的哟。

  喜欢病弱白月光(快穿)请大家收藏:病弱白月光(快穿)更新速度最快。() 笔迷阁为你提供最快的病弱白月光(快穿)更新,第 86 章 第三个世界番外三免费阅读。https://www.bimige.net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