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迷阁>穿越小说>神都锦绣>536-第二十四章 定了
  不管是否在预计内,被伏击导致大军遭受重创都是不争的事实。

  这才有了贺兰敏之上报朝廷的那封奏疏。只不过,蓄意设计坑害部分“百济”降军那一部分,是不能出现在正式文书当中,所以得另外派人知会朝廷及相关人员。

  在得知全部真相后,皇帝李治、皇后武媚,乃至谢岩、冯宝等,无不感慨——贺兰敏之“变坏了”!

  只是这份“坏”,成长需要罢了。

  辽东、半岛两地,战事如火如荼……

  大唐朝廷依旧纷纷扰扰……

  七月,“中书令”李义府又被人给弹劾了。

  事由很简单,李义府不知道从哪里找来一个所谓的高人,给自家宅院“望气”,大体也就是看风水的意思。

  结果高人说其家“五行缺金”,需大量钱财方可“镇宅”。于是,这位当朝位高权重的宰相,再度疯狂敛财,完全没了顾忌,甚至收取了长孙无忌之孙长孙延的贿赂,授予其官职。

  正是因为这件事情,“右金吾仓曹参军”杨行颖愤而上书,致皇帝李治大为不满。

  要知道,长孙无忌一脉的处置,原本就是“莫须有”,即便赦免,那也是皇权施恩,哪里轮得到他李义府?

  武皇后更是与长孙家不对付,得知李义府如此行径,同样甚为恼怒,只碍于其乃“废王立武”之功,不便发作,不满之意,亦传出宫。

  到了这一步,任谁也都猜到李义府下场。

  然而,谁都没有想到,皇帝还没有来得及做出圣裁,李义府突然上表“辞官”,称:“臣积劳成疾,久治不愈,苟于朝堂,恐有负圣恩,故乞骸骨,放归于野。”

  李义府的动作实在快了些,以至于原本有心跟着上书弹劾的其余大臣们,只能暗自收起奏疏,毕竟人家都辞官了,再上书的话,多少有些落井下石的意味。

  李治同样没有想到。

  当御览完李义府“辞官奏疏”后,李治反而有些不大舍得放其离开朝堂了。一来,此人用着顺手;二来,念其一惯在朝中鼎力支持,不管对错,那永远都是圣意为准。

  武皇后也想起了过往种种——“废王立武”期间,不仅率先发声,且呼朋唤友,在报纸上发文声援,虽说没有起到多大实质作用,但那也是“忠心”体现。bïmïġë.nët

  对于掌握生杀予夺的皇权而言,“忠诚”永远是第一位的。

  因此,皇帝和皇后,不约而同地有意淡化李义府的事,来了一个不闻不问,大有将事情拖到不了了之的地步。

  然而,自李义府呈递“辞官奏疏”于君前起,他就“称病”在家,一应政务皆撒手不管……

  连续几日后,李治感觉到李义府是真的想要辞官,只是心中非常奇怪,一个素来恋权的人,竟然能够放下,真就有些不可思议。

  不过,为了弄清楚李义府真实想法,李治差遣王伏胜,以探望为名,前去“李府”。

  不曾想,王伏胜很快便回宫,并向皇帝禀道:“李中书前往‘皇家学堂’,据其子云:‘学堂医道院’有良医,特去望诊。”

  李治当时就明白了,李义府那一定是在“卫岗乡”寻得退路,所以想通过“辞官”,避开朝中大臣们的攻讦。

  李治想清楚这层关系后,也就顺水推舟,正式下诏:“允李义府辞去‘中书令’职,其爵依旧。”

  也就是说,李治保留了李义府的爵位以及散官头衔,仅仅接受了其辞去职事官“中书令”一职。

  如此既接受“辞官”又保留爵位的做法,展现了李治对于臣子的优待。

  诏令颁布后第三天。

  大唐皇帝李治又收到了“卫岗县侯”冯宝的正式奏疏《奏请设宝庄乡书》。

  冯宝这一次不光是上书呈情,连事先制作好的“宝庄乡沙盘”也通过许敬宗,摆放到了“政事堂”。

  “沙盘”这东西,如今在大唐算不得新鲜事物。“长安”、“洛阳”等地皆有专门制作的手艺人,而且经过多年发展,加上“算学”的一些概念流传,制作“沙盘”的手艺人也懂得了“比例”、“等高”一些知识,所以已经能够制作的很是逼真。

  但是,冯宝找工匠和学堂学子共同完成的这一个“沙盘”,完全秒杀世面上能够看见的所有,因为,在这其中,多了一道“上色”工序。

  大唐所处的时代,由于缺少“化学”知识,所以颜色颜料来源,基本是利用了植物萃取或者少部分天然矿物,不仅数量种类有限,而且颜色品种也不多。

  可是,石子当年在研究印刷颜料的时候,充分利用了矿物、植物以及所能找到的一切,进行混合与调配,不仅解决了印刷颜料问题,而且在无意中开启了“化学”的大门。

  有石子珠玉在前,自然有人效仿。

  这么多年下来,“皇家学堂”几代学子们当中,有不少于百人研究过粗浅“化学”,虽然还没有形成实质理论,但在实践中,却创造了很多实物,其中,高达近两百种各式颜色,就是丰硕成果之一。

  而这些颜色的出现,不仅保证了“成衣作坊”制衣需要,更是“钱号”和“印刷作坊”不可或缺之用。

  只是谁也没有想到,冯宝将这些颜色用在了“沙盘”上,于是,一个五颜六色、丰富多彩的缩小版实景“未来宝庄乡”展现在了大唐宰相门的眼前。

  很快,这座美轮美奂的沙盘摆放到“贞观殿”,恭请皇帝御览。

  “惟妙惟肖,甚是精细。”李治短短一句,算是给出了评价。

  重回龙椅安坐,李治扫视了一眼几位宰相,道:“冯卿所奏,众卿以为如何?”

  正所谓时过境迁。

  相比冯宝第一次上书已经过去不少时候,整个大唐朝廷的环境,也发生了不少变化。

  李义府“辞官”,许敬宗迁任“中书令”,杜正伦任“门下省侍中”,上官仪调任“黄门侍郎”且“同中书门下三品”,可以说是一个皆大欢喜的局面。

  “谷州”得到“水泥作坊”实惠后,绝口不提及任何有关事宜,事实等于表明支持。

  大臣们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权位,地方官府无异议,在这种情况下,再有谁表明反对,那纯属是和皇帝过不去了,毕竟圣意,多少有心支持。

  “陛下。”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英国公”李绩居然头一个站出来说话:“冯县侯征突厥、出海外、平百济,可谓劳苦功高!多年来,助力谢岩‘黜置使’,致‘卫岗乡’兴盛如斯,理应启用。”

  李绩此番话可谓非常!

  要知道,皇帝问的是事,可他答得却是“人”,仅仅指出,冯宝应该启用。

  可李治就有点不大明白了,再怎么说冯宝如今也是“水师都督”,乃实打实‘职事官’,位高权重,统兵数万,其地位实已不在十六卫大将军之下,又何来李绩所说“启用”呢?

  或许李绩看出皇帝困惑,再次行礼主动道:“启禀陛下,本朝‘水师’疲弱甚久,幸得冯都督造船、练兵,方有如今兵势,故老臣以为,‘都督’一职,暂无可代,至于‘新设一乡’事,可划于‘新安黜置使’职责之内,冯都督可领副使,此举前番有之,颇有成效,当续之。”

  李绩缓缓道出心中所想,令李治那是眼前一亮。

  一直以来,李治最为担心的就是谢岩或者“卫岗乡”不闻不问,而冯宝一个人再有能耐,也未必能成事,为此,曾有派人征询过高远及许敬宗二人,却无有答案。

  本以为是一个难题,哪知道李绩在轻描淡写间给出了最优回答,显然其事先早有准备。

  李治明白了,“新设一乡”放在“新安黜置使”治下,冯宝兼任“新安黜置副使”,如此谢岩想不管都不可能,而且,还必须得管好,否则不仅影响其官声,更会招来无数非议,毕竟“卫岗乡”里很多人,皆为冯宝曾经麾下,他们是断断见不得“新设之乡”出现百业凋敝之萧条,哪怕谢岩与冯宝二人之间再有芥蒂,在公事上,也不会太过于针对,否则易落人口实。

  “姜还是老的辣!”李治心里暗自赞许,面上却一如既往的毫无表情,开口道:“英公所言,确系良策,诸卿以为否?”

  皇帝都称是“良策”,摆明了接受李绩建言,谁还会此时开口添堵呢?

  于是,一片“臣附议”响起……

  只不过,上官仪倒是提出了一个小小问题,道:“陛下,‘宝庄’乃冯都督私宅,以此定名,孰为不妥,再者,此名‘俗’也,毫无寓意,臣恭请陛下赐名。”

  “赐名就免了吧。”李治淡淡言道:“雅俗之分,从无定数,此事任由两位黜置使定夺好了,区区一乡地,朕无意也。”

  “陛下圣明!”

  随着几位宰相的话音落地,关于冯宝提议,“新设一乡”,终于尘埃落定。 笔迷阁为你提供最快的神都锦绣更新,536-第二十四章 定了免费阅读。https://www.bimige.net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