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迷阁>其它小说>孝与不孝生死绕>吼骂亦可致人死
  近期遇到一件十分奇葩之事,这就是有个单位所发的通报,不仅遣词造句不甚严谨,而且文章中的有关细节,到了难以自圆其说的程度,以至于这份通报面世不久,读者就报以强烈的口诛笔伐,谑称这不是通报,而是一篇小说。其实对于这一说法,本人同样报以不屑,理由也是简单,这个说法亵渎了小说,因为小说虽然可以杜撰,但它必须遵循生活本真与逻辑,换句话说,只有那些脱离生活本真、违反生活逻辑的小说,才不能算是小说。

  再说通报。所谓通报,就是有着话语权的部门,通过文字,以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把事情真相晓示大众。惟因如此,讲清事情的来龙去脉,是为首要。那么,何为"首要"呢?首要就是细节,如果细节存疑,那么这篇通报也就十有八九成为"浑报"。细节为何会如此重要?盖因细节是所有文体的灵魂,灵魂是什么?灵魂就是精神!不妨试想一下,一个人,如果缺了精神,不就成了病人么?

  也许有人会反诘:照你这么说,难道就不能有混淆视听的通报了?这个反问委实厉害,厉害就厉害在反诘者,运用了撰写小说的思维,这个思维就是偷梁换柱。是的,古今中外许多功成名就的小说作家,哪个不是以独特的视角,将常人眼里司空见惯的生活细节,"偷梁换柱"成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小说!

  既然提到小说,那就围绕它整个话题吧一一今天择取四大名著《三国演义》小说中有关"一个被吼死、一个被气死"的情节,叙述一下小说中的细节,是如何达到令你不想相信都难程度的。

  话说公元208年,曹操挥兵南下,剑指荆州。刘备手下猛将赵云,为了寻救刘备的妻儿,在一个名叫长坂坡的地方,上演了七进七出的壮举。等到他怀揣阿斗,杀开血路跑到当阳桥时,遇到了张飞。

  暂且不表脱险而去的赵云,就讲张飞。眼见赵云飞骑过了当阳桥,张飞就嘱部下扯了树枝,绑于马后,策马奔腾,营造尘土飞扬景象。张飞则一人单骑,立于桥头,静候紧撵赵云而来的曹军。

  曹军如蚁般涌至当阳桥,突见桥对面矗立着一位络腮胡子的壮汉,手提丈八蛇矛,怒目圆睁,浑身豪气。又见其背后林中尘土飞扬,似有千军万马在往来运动。居前曹军无不因此怵惧,为将者勒马,为兵者止步。曹军营中,有个名叫夏侯杰的小将,他为探个究竟,驭马前行,却不料未等其踏上引桥,就听桥对面的张飞,发出一声大吼,这声大吼,尤如滚滚天雷,尤如隆隆地震,尤如阵阵海啸,一下子将夏侯杰掀下马背,倒在地上,不见动弹。近旁的曹兵,急急上前细察,但见夏侯杰无有气息,始知已被活活吓死。面对此情,曹军无不大惊失色:为将的拨马回走,为兵的拔腿回逃。这就是《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张飞拦断当阳桥"中所叙的情节。毣洣阁

  其实这个情节,在另一篇题为《大闹长坂坡》的小说中,更是离奇。张飞那声大吼,不仅把当阳桥给喊塌了,而且把桥下河水给喊断流了。如此威力,别说夏侯杰,就是曹操,也会被吓个半死不活的吧?

  其实对于张飞大吼一声吓死曹将一说,读者皆知这是一种夸张写法,为何读者会对此报以"宁愿信其有,不愿责其无"的态度呢?盖因这个情节,迎合了读者所崇尚的扶正驱邪思维。如果换上一个反面人物大吼一声,并吓死一个正面人物,小说作者不被读者骂死,那才叫怪。

  既然提到"骂死"两字,那就讲个骂死人的故事。《三国演义》第九十三回中,有一段"武乡侯骂死王朗"的故事,说的是曹魏一个满腹经纶的老臣王朗,被蜀汉丞相诸葛亮骂得七窍生烟,坠于马下而死。

  时为公元228年,诸葛亮领兵首次北伐,魏明帝曹睿任命曹真为大都督,司徒王朗为军师,前去抗御。开战前一天,王朗请命曹真,说明天欲与诸葛亮作番阵前辩论,以达"不战而屈人之兵"。曹真等人持疑,王朗仍然自信十足地表示:"老夫自出,只用一席话,敢教诸葛亮拱手而降之,彼不战自退也。"

  第二天,蜀魏两军列阵于祁山之前。魏军使者对着蜀军通报了对话要求。诸葛亮同意,以"羽扇纶巾,素衣皂绦,端坐一辆四轮车中"的形象,缓缓来到阵前。

  王朗纵马而出,先是斥责诸葛亮师出无名,"强逆天理,背人情而行事",接着又对魏国极及吹嘘,"今我大魏带甲百万,良将千员。谅尔等腐草之萤光,如何比得上天空之皓月。"劝诫诸葛亮认清形势,归顺魏国,"你若倒戈卸甲,以礼来降,仍不失封侯之位。"

  诸葛亮先称王朗为"汉朝大老元臣",一下子将王朗钉在"背主忤逆"的耻辱柱上,然后逐一批驳了王朗之言,认定他所说的内容全是"粗鄙之语",接着穷追不舍:"吾素知汝所行,世居东海之滨,初举孝廉入仕,理合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

  其时王朗已被骂得失去理智,毫无还手之力,气急败坏地回骂诸葛亮为"村夫"。诸葛亮乘胜追击,不给王朗以喘息之机:"皓首匹夫,苍髯老贼!一条断脊之犬,还敢在我军阵前狺狺狂吠!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王朗气郁胸腔,大叫一声,仰身后倒,坠之马下。王朗这种死法,就时下看来,不仅奇葩,而且搞笑,但奇怪的是,读者对此细节大呼过瘾!为何如此?盖因这个情节,迎合了读者崇尚的扶正驱邪思维!

  更为奇怪的是,这个"王朗被诸葛亮骂死"的细节,彻头彻尾为罗贯中所杜撰,因为历史上的王朗,不仅平平安安、顺顺利利、风风光光地为臣并老死于曹魏,而且还获得不下76岁的寿龄。

  行文至此,突然觉得罗贯中所撰的上述两个桥段,可信度竟然要比时下一些通报强得多! 笔迷阁为你提供最快的孝与不孝生死绕更新,吼骂亦可致人死免费阅读。https://www.bimige.net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