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出阳关无故人,河西走廊的最西端,甚至大明朝一度被放弃的嘉裕关以西七卫地,长期被叶尔羌汗国统治着,回纥等也早随叶尔羌改信。。,被称为缠回。
皇帝在新年前,出嘉裕关,出玉门关,一路进了敦煌。
辽阔的大戈壁,连绵起伏的沙山。
目之所及,皆被白雪覆盖,一片沙海雪原。
月牙湖边,朱以海对敦煌有些失望。
这里曾有灿烂的汉唐西域敦煌文化,可如今几乎寻不到什么影子,尤其是大明放弃关西七卫后,敦煌联通西域中原的交通枢纽地位也不再了,尤其是在明朝,曾经汉唐时以汉人为主体的敦煌文明,也在历经西夏蒙元后,汉人零星稀落了。
“朕这一路西来,心中想的最多的是归义军。晚唐之时,张议潮推翻了当时吐蕃贵族在沙洲持续了六十年的统治,他建立归义军,此后西尽伊吾,东接灵武,得地四千余里,户百万之家,在河西走廊持续了一百一十年,从晚唐一直到了北宋仁宗之时,何其了得?”
在隋唐之时,西域还有个高昌国,也是由中原汉人建立的,可相比之下比起这个归义军却相差甚大。
最让朱以海佩服的地方在于在唐末那個时候,张议潮能够在起兵夺取河西后,还能够入朝,可惜在那个时候,归义军的起义和内附,对于当时病入膏肓的晚唐朝廷来说,也是复杂万分的,他们既欣慰又忧惧,天高皇帝远鞭长莫及。
文安之陪皇帝坐在月牙泉边,
敦煌是一片绿洲。
四面黄沙,曾经这里也十分辉煌灿烂,是丝路要道,但后来玉门去伊吾、哈密已经不需要经过这里了。
这里也就此衰弱。
漫漫黄山堆积,似乎随时能把这片绿洲淹没,可神奇的是敦煌却千年长存。
“张骞出使西域,向汉武帝报告,说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汉武帝元鼎六年,汉朝正式设敦煌郡,至今一千七百六十一年也。”
“敦,大也。煌,盛也。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
陪坐在一旁的洪承畴笑着开口,“下官来河西后,倒是听说过另一个说法,据说敦煌并不源于汉语,山海经中敦薨是敦煌最早称呼,而敦薨是当地土著语音译,据本地的一些传说,敦煌本是都货罗之译。
都货罗便是当时居住在敦煌、祁连间的月氏人,都货罗也译为吐火罗。”
月氏人曾是西域一支辉煌的民族,他们躲避匈奴西迁到中亚,后来便建立了贵霜帝国,唐代的时候,在中亚还有吐火罗国,大唐还曾设立过吐火罗都护府,位置就在锡尔河流域和阿姆河流域,阿富汗北部,巴基斯坦的西北,以及伊朗的东北等地。
文安之则道,“敦煌曾经确实居住着月氏人,也还有乌孙人和塞人,更早则是羌戎在此游牧。”
匈奴人赶走了月氏人,占据了整个河西走廊。
然后骠骑将军霍去病出陇右击匈奴,使整个河西走廊首次纳入华夏版图,增加了河西四郡。
汉代丝绸之路自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到达敦煌,继出玉门关和阳关,沿昆仑山北麓和天山南麓,分为南北两路。南线从敦煌出发,经过楼兰,越过葱岭到达安息,西至古罗马。
北线由敦煌经高昌、龟兹、越葱岭而至大宛。
汉唐之际,还又沿天山北麓开辟了一条新路,由敦煌经哈密、越伊犁河,而至拜占庭帝国。
在汉唐时代,西域丝路可以说是中西方文化传播交流的重要路线,也是最繁忙的国际贸易路线。
直到晚唐之时,先是吐蕃占据河西走廊,然后归义军收复沙州,一度统治河西十一州,后来收缩割据瓜、沙两州,历经张氏、曹氏统治百余年。在回鹘汗国灭亡后,大批回鹘流落河西走廊,最终归义军被沙州回鹘取代。
“朕以前读史书,总对汉唐之西域向往无比,可如今来,居然发现这里已经找不到半点汉唐的痕迹了。”
吴三桂在一边道,“陛下若想在敦煌寻访到汉唐遗迹,则只能去南边的莫高窟,那里有近千个石窟,里面有许多壁画、彩塑,也能看到唐宋的木构窟檐。”
朱以海也早闻中国三大石窟之一的莫高窟的大名,据说在混乱的近代,有一位道士住在其中一个石窟里,有天意外发现了一个掩埋许久的藏经洞,里面有无数的经卷、图画。他上报县令,县令却嫌弃这些破旧玩意,他们知晓没有金银珠宝只有些旧经卷图画,也不是什么名人字画后,便连点运去省城保存的路费也不肯出,只让那王道士封存起来。
那位王道士据说几乎是个文盲,本是湖北麻城人,后来在甘肃当了兵,为了谋生又做了道士,在那个乱世,县里让他一个半真不假的道士管理敦煌石窟。
这个王道士在石窟当家,做做法事之余,便是四处化缘,得到一些钱后,他就会找来一些当地的手艺一般的土匠人,用草刷蘸上石灰把洞窟里精美的佛教壁画给刷去,还会亲自抡大锤把佛塑给砸掉,然后用泥巴草杆堆起灵官之类,因为他是一个道士,住在佛教石窟里,所以想要改成道观模样,后来嫌弃一个个石窟太小,便想用锤子打通,结果意外砸出了一个藏经洞。
他不识字,拿了些去给知县看,知县找人鉴定,有人认为这些历经千年的东西很有价值,是文化瑰宝,建议运去省城保存研究,可知县听说不是什么名人字画之类的便连点运费也不舍得出,直接打发了王道士。
此时八国联军攻入,许多列国到处搜刮抢夺,后来一个姓蒋的翻译,他看懂了那些东西,然后告诉了一个西方掠夺者,那人从王道士手中以极低价格,骗走了九千多个经卷,五百多幅绘画,打包装箱就花了七天时间,最后装了二十九个大木箱,雇了五辆大车,用了十五匹马来拉走。
据说这笔交易,总共是三十英镑。
王道士还挥手向斯坦因告别,觉得这人很大方,斯大人是个仁慈大方的布施者。
朱以海一听到敦煌石窟就不由的想到了那个王道士、蒋翻译还有斯大人。
此时那石窟里,那万卷经藏,甚至唐僧三藏取回来翻译的经书,应当也还在里面封存着吧。
据说敦煌的石窟最早是在前秦建元二年,由乐僔和尚创凿洞窟,后来法良禅师接续创建,到北凉时期,这里形成了小型僧侣社区,最初这些洞窟只是做为隐士僧侣修行之所,后来发展为服务于附近兴起的寺院。
中国之于西域,当始于张骞,始于霍去病,经汉代的不断经营,才有了西域的丝路繁华。
后来五胡乱华,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中原内乱,但西域依然还有许多汉人子弟。
前凉张骏将敦煌、晋昌、高昌三郡和西域都护、戊已校尉、玉门大护军三营合并,称做沙州。
唐代时曾在沙州城内常驻豆卢军三千三百,隶属驻凉州的河西节度使。
安史之乱后,西域诸军回师中原,使的河西被隔绝,最终被吐蕃占领,在张议潮起义后,河西的汉儿们联合各阶层和各族,仍然坚守百余年,最终被回鹘占领。
再后来是蒙古西征,然后察合台汗国,再叶尔羌汗国。
明初驻防关西七卫的蒙古人东迁陇右,成了后来的裕固族,回鹘人随叶尔羌占据此地,成了信奉**的缠回。
不过到此时,洪承畴、吴三桂、李成栋、张勇、赵良栋、高进忠等左右先锋军反复扫荡,关西七卫的缠回或蒙古人,要么撤回北边,要么成了俘虏被运走。
曾经热闹的敦煌,一度显得有些冷清,只有一些先锋军。
后来皇帝下旨,先锋军就地转为屯镇,给所有将士赐田授地,甚至还给他们赏赐了些缠回俘虏为奴,把一些缠回女子给他们做妻妾,又把夺取的一些牛马等分授给他们。
让他们建立起屯堡、屯庄,为大明守住这些绿洲。
先锋军抢掠的那些战利品,皇帝也没有追究,还鼓励他们把家人、族人接来,来了后也一样分田授地。
当朱以海率御营禁卫抵达敦煌的时候,这里很热闹。
有西域各汗国的汗王、台吉们早已经先一步到来恭候皇帝,也有叶尔羌国的使者,还有先锋军和他们已经迁来的家眷等。
党河穿过敦煌城而过。
黄沙漫漫,敦煌城堡外,到处都是连营帐篷。
汉唐时这里曾也是佛教中心,是各方朝。。之地,贸易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沉寂多年,如今皇帝西来,诸汗来朝,再次热闹起来。
汉唐的西域辉煌文化,居然要从敦煌石窟里去寻找点滴了。
敦煌城南的鸣沙山东麓断崖的那些石窟,历经千余年,见证了这里多少的兴衰。
汉人来了,又消失了,如今又来了。
“鸣沙山石窟里的壁画、佛像等好好保护起来,那些不仅仅是佛教的东西,也还是历史文化的积淀,留给后人吧。”
也许将来蒙古人不用跑去*藏熬茶礼佛,可以直接来敦煌朝*呢?或许将来也可以让这里成为西域中亚恢复佛教的*地,让西域各族色目人都来此。
“敦煌土地肥沃,物产饶多,先锋军驻屯耕守,朕也另调御营驻扎防守。”
明朝曾把敦煌视做为偏僻边陲,人稀路回,比之岭北荒恶尤甚至,将此放弃。但在朱以海看来,敦煌是前哨*地,是绝不能放弃,不可多得的西域绿洲。
这里的定位,就是连接西域的桥头堡,先锋军改为屯垦*团,然后再调御营驻防,屯垦*团发展农业,也可以战时为兵闲时为农,以农业供给驻军和商贸。然后发展贸易,甚至是手工业、矿业林业等,前途还是会很不错的。
为了能够让这里尽快恢复,朱以海甚至还调整了对**的一些政策,把一些**俘虏分给屯兵做农奴。
同时对驻扎在这里的御营兵士,更分给更多的田地,给更多的奴隶。
“敦煌是甘肃四大绿洲之一,可供种粮的土地有五十万亩左右,可供种果树的林地也还有十万亩,另外草地也还有不少,可耕可牧,且处通西域之要路上,是块宝地。”
发源于祁连山脉的野马河、党河从东南经敦煌(沙州)注入疏勒河,往东北而流,把几大绿洲串连起来,安西州(瓜州),玉门。
疏勒河也是发源于祁连山脉的河西走廊第二大水系,以前曾经注入罗布泊,都说水往东流,偏偏疏勒河是条往西的倒流河。
日月往西,水流往东,疏勒河却也与日月一样往西,最终消失在大漠中。
一千余里的疏勒河,在关西却是条流金淌银的河,是它灌溉了那一个个绿洲农业区。
巍巍祁连雪,滚滚疏勒河,月牙泉边皇帝遥望着远处的那接天连营,那是西域、漠北各汗的人马,就连远在里海北岸伏尔加河畔的土尔扈特汗和夷播海以西的哈萨克汗国使者也都来了。
这次皇帝西巡敦煌,针对绿*叶尔羌的大战一触即发,整个中亚地区都在密切关注着,甚至不安紧张着。
河中的希瓦汗国、布哈拉汗国,波斯的萨非王朝,以及天竺的莫卧儿帝国,以及来自费尔干纳盆地的乌兹别克人明格部首领也派代表前来,他们现在仍属于布哈拉汗国统治,曾经也被叶尔羌占领,但明格氏族首领一直谋求自立。
明格部落是当年原金帐汗国南迁至河中的乌兹别克人的一支,布哈拉汗国和希瓦汗国都自称是乌兹别克英雄昔班尼后裔,布哈拉曾经实力最强,但到此时,也已势微,其实际支配领地也仅剩下首都所在的河中地区一部份。
在费尔干纳地区,信*神秘*义苏菲派的和卓们早就开始了领地自治化,明格部落在首领带领下一直反抗*教政权,试图自立汗国,摆脱布哈拉统治。
大明要联合蒙古各汗国甚至是拉上哈萨克一起攻打信***的叶尔羌汗国,几个同样信*教的国家,虽有唇亡齿寒的担忧,可却又各怀鬼胎,此次各派使者前来,都是想要谋求私利。
两个乌兹别克人汗国和一个谋求自立的乌兹别克部落,他们都是金帐汗国的后裔,也都是蒙古后裔,不过他们属于伊朗、突厥、蒙古,钦察人、葛逻禄人等混合而成的民族,可以说是绿化的突厥化蒙古贵族统治的国家,反正很复杂的一群人,因为地处河中,东西文化不断的涌入,各方势力在此角逐,渐渐就形成了乌兹别克七十二部。
从种族、文化、*仰上,他们确实跟叶尔羌是更靠近的,毕竟都差不多是突厥化蒙古统治的信绿势力,但他们自己也经常打来打去,所以也别说什么兄弟之情。
他们基本上都是混合族群,只不过上层是蒙古人,突厥化了,还接受*教。
乌兹别克人和塔吉克人、哈萨克人、叶尔羌人等,以前都是游牧部族,定居的历史很短暂。
他们跟卫拉特蒙古人的关系不好,虽源出蒙古,可一方已经是伊化了,一边却都信了藏传佛教,中亚几国甚至还突厥化了。
突厥化蒙古人是个很有意思的东西,他不是简单的如汉化了的胡人这样的概念,蒙古西征,统治各地,但蒙古人太少了,做为核心统治阶层,他们不得不与当地人整合。
因为他们数量太少,所以这种融合时间一久,他们就被同化了,他们不仅长的不像蒙古人,甚至蒙古话都不会说了,他们说着当地的突厥语,甚至习惯了突厥习俗等。
曾经征服中亚的贴木儿就是个突厥化蒙古人的代表,经过数十年的征战中,帖木儿依靠武力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帝国。帖木儿帝国兴盛之时,统辖之地不仅包括河中地区、花剌子模、里海附近地区,而且包括印度、波斯、南高加索的部分地区。
他就不会蒙古语,而精通突厥语甚至是波斯语。
《元史》中记载帖木儿是出身蒙古巴鲁剌斯部,其祖先哈剌察儿和成吉思汗同宗,是不折不扣的蒙古人。但帖木儿并不真正认同自己是蒙古人,而是文化意识上倾向波斯。
许多中亚人甚至是西方人都认为,贴木儿只是一个假装是蒙古贵族的突厥人,但连元史都写了贴木儿就是个蒙古人。
就如有些人故意说隋唐不是汉人王朝,说李世民其实是鲜卑人一样的胡扯。
他们把伊利汗国、察合台汗国、金帐汗国、喀山汗国、诺盖汗国、克里米亚汗国、贴木儿帝国和莫卧儿帝国,都称做为突厥化蒙古人国家。
又说察合台汗国疆域内生活着众多突厥化蒙古人族群,称为蒙兀儿斯坦,西部为叶尔羌,东部为畏兀儿斯坦(吐鲁番汗国)。
突厥化蒙古人,被当成是一个阶层,而不是一个族群,但其实蒙古西征都二三百年过去了,那点点蒙古人统治各地族群数百年,早整合的跟本地人没半点区别了。
但他们坚持自己是蒙古人,可却说着突厥语或波斯语,用着突厥文字或是使用着突厥人的传统习俗,甚至长的都没半点蒙古人的样子了,但他们仍坚持自己就是蒙古人。
现在叶尔羌、希瓦、吐鲁番、莫卧儿等一群突厥化蒙古人,表面上可以看作是一边的,有抱团对抗卫拉特蒙古人的意思,但实际上朱以海相信,这群信绿喜欢打着*。战名义攻打侵略别人的人,根本就不是一路人。
他们之间的关系,可远没有卫拉特蒙古人之间紧密,更别说跟东部蒙古他们之间的血缘亲戚关系紧密了,可连东部蒙古的各部首领们六七代前都还是同一个祖宗,都依然打的难舍难分谁都不服谁,那突厥化蒙古国的汗王首领们,只能往上几百年去追论成吉思汗这个祖先,那还能有什么团结可言。
也许他们会表面威胁,但只要不理会便好。
*战。
不是只有*教会打的。
朱以海决定开始对中亚*战,发动第一次西征,先从叶尔羌开始。 笔迷阁为你提供最快的海上升明帝更新,第814章 敦煌免费阅读。https://www.bimige.net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