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迷阁>穿越小说>厚照大明>第十八章 命在旦夕
  退朝后,朱厚照没去文华殿,跟在弘治皇帝身后,目的地是武英殿。

  武英殿在右顺门的西北,与位于左顺门东北的文华殿,分列奉天门的西、东两边,两座侧殿成对称之势。

  而武英殿与文华殿的建筑格局基本一致,均为座北向南,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黄琉璃瓦歇山顶。

  从朱厚照出阁就读开始,弘治皇帝便已将召见臣子、批阅奏章题本等政事移至武英殿处理。

  甫退朝,弘治皇帝便沉着脸,一言不发,朱厚照默默跟在他数步之后。

  迈过武英殿大殿的门槛,弘治皇帝径直走向东侧。

  朱厚照往东侧瞄了瞄,只见墙垣边的一张圆桌上,摆放着数只青花瓷盘和瓷碗,里面装满了食物,开口问道:“父皇,你还没用早膳呢?”

  前面的弘治皇帝脚步未停,只回应了一句:“此刻,早膳正当时。”

  朱厚照往前急走数步,细细打量了那桌面。

  那数只青花瓷盘里,分别摆了好些白面馒头、七八块煎饼、清炒蒜薹,甚至银筷子和青花瓷勺子等等,一只大瓷碗则盛满小米粥,其一旁,另摆放了数只空青花瓷碗。

  “父皇,这些均为斋膳?”

  弘治皇帝停下来,回头望着他,颌首道:“斋膳有何不好,既可节省开支,亦能对付五脏。”

  朱厚照也不知道说甚么好,他这父皇,确如史书所载,每年有百余日均吃斋,完全的素菜。

  弘治皇帝并不像痴迷修道炼丹的“家净”帝,名为吃斋,实要以荤血调和才吃得下去。

  “各部开支用度甚多。朕多用斋膳一分,便能多节省一分。”

  朱厚照却暗暗叹了声,斋膳是供你皇帝享用的,用料无不最精,能节省到甚么?

  各部拨用,哪一次不动辄就是数万,甚至十数万的?

  仅凭你皇帝这勉强算作节流之举,不去开源的话,对已入不敷出的大明太仓来说,又有多大意义?

  弘治皇帝自不会知道他的心思,问道:“皇儿,可曾用过早膳?”

  朱厚照咧嘴一笑,随即应道:“儿臣寅时已用了早膳。不过,这斋膳闻起来挺香的,如今觉得又有些饿了。”

  “既是如此,那就陪一陪朕吧。”弘治皇帝也笑了起来,适才在奉天门的不快似乎一消而逝。

  “那儿臣就不客气了。”

  待弘治皇帝就座后,朱厚照在其旁坐了下去。

  两人分别在宦官端来的清水盆中,先洗了洗手,再以毛巾拭干,才拿起筷子来。

  父子二人秉承“食不语,寝不言”,武英殿只得他们的轻嚼慢咽之音。

  一刻钟内,朱厚照已将二只白面馒头和二块煎饼咽进了肚子。

  在喝了一碗小米粥后,他才道:“父皇慢用,儿臣略填一填肚子即可。”

  望着他胃口大开的模样,弘治皇帝微微笑了笑。

  又过了约莫一刻钟,弘治皇帝终于放下手中的筷子,漱了漱口,扭头朝站在旁边服侍的宦官道:“撤走吧。”

  缓步走向御座之时,他望着朱厚照问道:“今日随朝感觉何如?”

  “父皇,儿臣有些疑惑。”一提到正事,朱厚照更加恭敬。

  “哦?”

  “儿臣原以为早朝奏事定会吵闹不已,为何竟如此平淡无奇?”

  “早朝奏事均为既定之事,有何吵闹可言?”弘治皇帝摇了摇头。

  “既定之事?”朱厚照一愕。

  弘治皇帝把他拉到御案之前,拿起御案一侧的数道题本,一一递到他手中。

  见朱厚照仍是迷惑不解,弘治皇帝笑道:“这数份题本昨日已朱批。”

  朱厚照将手中的题本翻了翻,未几,他也随即轻笑起来。

  说起“早朝奏事”,那就不得不提英宗睿皇帝。

  宣德十年,继位的英宗睿皇帝还不足十岁,完全不具备决断朝政大事的能力,不客气地说,他这孩童在朝堂都坐不了数刻钟。

  但他是皇帝,总不能不上朝吧?迫不得已之下,辅政大臣们制定了一个折衷之法,即“早朝奏事”。

  何为“早朝奏事”?

  即规定每次早朝之时,只能启奏八件事,而且这些启奏之事要提前一日进呈内阁,由内阁大臣预先拟好处理意见。

  如此,英宗睿皇帝只要照着内阁大臣拟好的意见回答就好。例如,户部某官启奏某事,皇帝回“户部知道”,其他各部的奏事均如此。

  于是“早朝奏事”就沿袭了下去,到成化年间,每逢酷暑和严寒时节,早朝启奏之事更不得超过五件。m.bïmïġë.nët

  在国初,“百司奏事”本为早朝最重要的部分,但随着继任的皇帝对奏事不断删减,其“公朝决政”的性质已完全改变了。

  变成只对提前上奏的数件公事“按例应答”,而引奏、谢恩等例行之事却占据早朝的大部分时间。

  而今日徐溥临时上疏乞休之举,已属例外之事。

  朱厚照将手中题本放回御案之上,问道:“父皇,早朝时,马老先生只希望西北数镇能多加巡守,以防虏寇偷袭我明边,此实为恰当举措。为何竟惹来两位给事中的非议?”

  其实朱厚照更想说:“父皇,为何你不痛斥那两个无中生有的给事中?”

  但他知道,即使这般说,多半只会换来“此乃堵塞言路之举”之类的回应。

  而且他也知道,就算弘治皇帝自己,似乎也不会为自身之喜好而痛斥言官们。

  弘治皇帝虽为一国之君,但也会有自己的爱好,譬如弹琴画画。

  皇帝喜好弹琴画画只不过是寻常之事,实乃修身养性之善举,要知道,琴棋书画亦称作“雅人四好”。

  按正常来说,臣子多半会趁机阿谀奉承一番,但那些大明科道言官可不干了,纷纷进言。

  有些人劝“皇上你要勤政爱民”,另一些人说“皇上你不能贪图享受”,更有部分人道“皇上你不恤政事”等等。

  数年前,连当时仍是南京吏部尚书的倪岳也为此上了一道奏疏,里面提到:“近闻宣索古琴人,皆骇愕,恐邪媚之徒缘之而进,乞早赐疏斥,一并差遣……”

  哎,弘治皇帝只不过喜欢弹琴画画而已,居然就被科道言官扣上了“贪图享乐、不恤政事、不勤政爱民”的帽子?

  若是性情暴躁的帝皇,听了多半会大怒,就算不将他们推出午门廷杖,也会痛斥一番。

  廷杖,乃太祖高皇帝所创设,可称作大明祖制之一。太祖高皇帝在位时,廷杖是屡见不鲜的。

  据史载,有明一代最严重的廷杖,出现在“家净”帝的“大礼议之争”,先后共廷杖二百余人,十数人当场身死,四十余人重伤。

  但弘治皇帝真是好脾气,听了科道言官所谓的“劝诫”也不恼怒,反而唯唯诺诺,给他们留足了情面。

  事后他也只不过在萧敬等宦官面前戏言:“弹琴何损于事,劳此辈云云。”

  不过,自此以后,弘治皇帝不想见到科道言官再跳出来说三道四,于是每次弹琴均选择在黄昏之后,身边只留一两名宦官,还严令其噤声,切莫外传。

  “马卿家为朕所挑的担子不轻,劳心劳力才惹了非议。”弘治皇帝轻叹一声,顿了顿,又道,“皇儿,你可还记得去岁京师通传的童谣?”

  朱厚照点了点头,他又怎会不记得。

  去岁之夏,天上出现彗星,恰好那时北虏亦入侵大同掳掠,而驻守边地的大明官兵毫无作战之力,几下工夫就被打得抱头鼠窜,眼睁睁看着虏寇来去自如。

  边兵失利的奏报传到京师后不久,一首童谣随即在京师应运而生:“天上有扫星,地下有达兵,若走,须杀马文升。”

  这显然是有心人刻意所为,目的不言而喻。

  听得传闻的马文升只能上疏请求致仕。

  弘治皇帝当然不会相信那一派胡言,没有准允,还下旨温言安慰,加封马文升为少师兼太子太师,同时赏赐了宝钞、美酒、布匹和牛羊等物什。

  “天上有扫星,地下有达兵,若走,须杀马文升……”弘治皇帝满脸凝重,一字一顿地念了出来。

  一语刚了,他右手一拍御案:“人的心肠为何如此歹毒,连朕的股肱之臣也要这般诋毁。”

  “父皇,此等宵小之徒,分明嫉贤妒能,实在可恨。理应查个水落石出。”

  “皇儿你还嫌朝廷不够乱么?况且已事过境迁,多一事,莫若少一事。”弘治皇帝又长叹一声,“如今徐卿家自陈因疾欲致仕,倪卿家又昏厥不醒……”

  听到弘治皇帝提起突然昏厥的倪岳,朱厚照略一沉吟,便说道:“父皇,儿臣有句话,不知当不当讲?”

  “汝为吾子,何须顾忌?”弘治皇帝轻瞪他一眼。

  “倪卿家恐命在旦夕。”

  弘治皇帝愕然,稍顷才道:“皇儿,莫要胡言乱语,倪卿家已送至太医院,悉心料理之下,岂有性命之忧?”

  “不瞒父皇,儿臣读过甚多医书,也算略懂岐黄之术。倪卿家晕厥时,儿臣曾近其前,端详过气息,病症或为真心痛……”

  “真心痛”,亦即后世所称的“急性心肌梗塞”。不要说当下大明,那怕在医学已较为昌明的后世,若救治不及时,急性心肌梗塞的致死率也相当高。

  “你懂岐黄之术?此病症为真心痛?”

  朱厚照“嗯”地应了声:“父皇,《内经》有云,‘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倪卿家之症正是如此。”

  其实,朱厚照更想引用另一种叙述:“真心痛,其证卒然大痛,咬牙噤口,气冷,汗出不休,面黑,手足青过节,冷如冰,旦发夕死,夕发旦死,不治。”

  这就与倪岳的症状几乎一般无异,不过记载此叙述的医书在当下仍未面世,他只得弃而不用。

  “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弘治皇帝脸色一变,一时之间,他也没去计较朱厚照是否真懂岐黄之术。 笔迷阁为你提供最快的厚照大明更新,第十八章 命在旦夕免费阅读。https://www.bimige.net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