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纸不厚,所以我小心地把它拿起来,从长边处卷成卷筒状。不断调整卷筒的大小之后,我得到了一个恰好不留空隙地卷了3圈的纸筒,并沿着内外两个纸边缘处重合的线折出痕迹,让纸筒的截面呈水滴型。展开之后,这张纸就沿着长边被分成了3等分,并且也只有3等分的折痕。接下来,每份要进行7等分。
我把纸展开,用同样的方法将短边进行了3等分。然后继续对折两次,将短边12等分。随后,我将12等分中的5份折起,形成3行7列的格子。之后,我挑选最后一行的矩形,沿对角线折起,轻轻压出痕迹,并不折实,只标记出对角线与短边的7列折痕形成的交点。展开后,顺势将短边分别与这些交点对齐折起,在1/3区域内实现7等分。
最后,我把1/3区域两两对折,借着7等分的折痕,将整张纸等分成了252个格子。
“没有手环还真是费劲呀。”我一边抱怨着,一边把表头填好。“元素周期表中的第一位是氢,颜色就用深绿色来表示非金属吧。原子序数为1,元素符号为h,相对原子质量1.008,外围电子层排布是1s1(上角标)。”
填好这些第一题要求的信息后,我直起身,照着第二题和第三题的要求,开始回答道:“第二题,氢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气态,标况0摄氏度,101.325kpa下的密度是0.08988g/l,熔点-259.16摄氏度,沸点-252.879摄氏度,熔化热0.117kj/mol,汽化热0.904kj/mol,比热容是28.836j/(mol·k)。”
“哈——啊——”我伸了个懒腰,转身靠在试验台边,“第三题,同位素氕1h(1是左上角标,此段落的2、3同理)的丰度是99.9885%,氘2h(或d)的丰度是0.0115%,氚3h(或t)的丰度是痕量,地壳丰度在100ppm以下。氕和氘稳定不衰变,氚的半衰期为12.32年,β衰变,衰变的能量为0.01861mev,产物为3he。”www.bïmïġë.nët
还好在转悠的时候,我在低温冷藏室里发现了低温液态储氢罐,顺便瞅了一眼标签上的内容,除了上述的性质,还有氢的三相点-259摄氏度,氧化态-1和+1,电负性2.20(鲍林标度),第一电离能1312.0kj/mol,热导率0.1805w/(m·k)等其他项。
“接着是氦,同样是深绿色的非金属元素。原子序数为2,元素符号为he,相对原子质量4.003,外围电子层排布是1s2(上角标)……”
——————————————————
“原子序数为6的非金属元素,碳,元素符号为c,相对原子质量12.01,外围电子层排布是2s2(上角标)2p2(上角标)。”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三个拇指大的空瓶子,都标着“c”但是名称分别是碳的同素异形体“金刚石”、“无定形碳”、“石墨烯”。
事实上,常被人提及的,应该是具有着两极化特性的“钻石”和“石墨”。
“钻石”其实是以天然矿物“金刚石”作为毛坯石,经过琢磨之后得到的成品石,而那些被精心雕琢并镶嵌在首饰上的则称为“钻石饰品”。立方晶系的钻石,透明,硬度高、导热率高,是高绝缘体。
六方晶系的“石墨”,也就是我手里这根铅笔中笔芯的主要成分,则恰恰相反——呈不透明的黑色,柔软,是高导电、热绝缘体。如果只需要“石墨”的话,我只需要取点笔芯,将其中的粘合剂(通常是黏土,或再混合其他的人工粘合剂)和油脂(用于油浸处理)分离出来即可。可惜,并没有这个选项。
考虑片刻,我将桌子上另外一根铅笔的木制笔杆劈开,不得不说,人工机器人手臂的各种隐藏工具确实很方便,力度也比我亲自动手要大且精准。我削掉内侧残留的铅芯和外侧的胶质外壳,将中间的天然木材丢进实验室真空高温炉,隔绝空气加强热后,冷却,得到“无定形碳”中的其中一种“木炭”。当然,“无定形碳”还有煤炭、焦炭、活性炭、炭黑等其他形式,但无疑“木炭”的制备过程更加简单。
“金刚石?”我看了看手里的铅笔,最初的人造钻石,是采用高温高压法(hpht),将石墨置于高温高压的条件下,可以模拟地球深处天然钻石形成的过程,但是很难达到均匀纯净。之后发展出的化学气相沉淀法(cvd),向减压舱内通入甲烷,在高温下用微波束轰击成碳的等离子体,冷却时从空中降落下来,逐层增生,凝聚成钻石。两种方法都有一个前提,就是需要一颗天然钻石做“种子”。
考虑到半导体制备,也是采取化学气相沉淀法,而研究表明不同的前驱物和基底,会对制备的速率和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鉴于缺乏合适的基底作“种子”,我想到用同为立方晶系的“氯化钠(nacl)”,也就是食盐的主要成分,作为“母石”,尝试使用化学气相沉淀法制备,但是氯化钠的熔点只有801℃,大概还没等甲烷达到等离子态就融化了。
因此,我将注意力转移到另一种物质“氧化锆”上,它存在三种稳定度同素异晶体:单斜相,立方相和四方相。纯氧化锆的单斜相从室温到1170℃是稳定的,超过这一温度转变为四方相,然后在2370℃转变为立方相,直到2680℃发生融化。因此,立方氧化锆也常被当作钻石以假乱真。最终在反复地实验,调节温度、工作气压、气体流量等各种参数后,我终于用立方氧化锆作为“种子”,采用化学气相沉淀法,成功培育出了钻石。
至于“石墨烯”,当初它被发现时,采用的是简单粗暴的微机剥离法,即通过反复粘撕,一层一层地将石墨“扒皮”,直到剩下一层碳原子为止。我的耐心大概在剥离的第3次就消耗殆尽了,所以我选择了超临界流体剥离法。让高分散性和强渗透性的超临界流体,我选用了超临界二氧化碳,进入片层结构石墨的层间隙中,快速泄压时,超临界二氧化碳膨胀,将石墨层分开,得到单层或少层的石墨烯。 笔迷阁为你提供最快的一个精神病人的自我救赎更新,第103章 折纸免费阅读。https://www.bimige.net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