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迷阁>穿越小说>大唐:上错花轿嫁对君>第46章 再开经筵
  李渊爽快地答应,然后由杨雷领着,走到半山坡凉棚里。

  等李渊坐定后,杨雷的口令响起,三军将士纷纷操练起来。李渊望着面前的众将气势逼人、操表演跑的声嘶力竭的场面,心里立刻也激动起来。m.bïmïġë.nët

  杨雷率军了很长一段时间,虽然如此,但杨雷仍然认为他的带兵方法不专业、不系统。所幸现在很多手下将领身经百战爬上前去,杨雷把他所熟悉的军事理论教授给了他们,于是他们就能够很好地与实践相结合,并融入道他的作战经验。

  杨雷认为培养好军官的方法除了传、帮、带外,就是办学校、教学校,因此杨雷早年就有创办大唐自己军校的打算。

  所以对他的近卫和部分亲信部下,杨雷几乎不要求他们率军参训,而是亲自教导得更多一些,对那些亲兵,杨雷并不是按战士的办法去训练,他是按训练军官来训练。

  神机营并不缺乏一些军事素质过硬的人,在马超、霍去病等久经沙场的名将点拨下,再加上杨雷大胆改革扶持,这一主要由火器组成的攻、守、退、伏、绕、内转为外、包抄合围等战术战法,使似模似样。

  之所以要把这件事拿给李渊看,还因为杨雷根据两世的经历,火器时代是战争必经阶段,但如果要把这件事普及到全军,就需要今天圣上的认可。

  所以,此时,杨雷一定要想方设法让当今圣上明白这件火器在其中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李渊还曾是虎将中的一员,对他来说,唯有自己动手、上阵杀敌才能真正享受到,尽管现在老了,但看了下面的许多将军,不禁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但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杨雷却不敢任其冒进,要知道现在赛场上火器遍地,如果稍有闪失杨雷就无法承受。

  李渊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有了下场率领众将领进行实战演练,但杨雷不能任其这样冒进,李渊又深知他这个孙子决不可能任其当面下场,便张口就来:

  “承道,您的年龄也不小,朕为您物色的女孩有好几家,等到您大婚时,朕会和您一起演武艺的,火器,太锋利了,我们主要是刀枪兵,承道您和朕对战吧!”

  喂,杨雷心里嘀咕着,也是老孩子、小孩子,这个老爷子老了,咋玩心里还是很重,可现在,老爷子的话是不能忤逆的,所以杨雷只好含糊其辞地同意了。

  心里嘀咕着要这个老爷子练武练兵不一定不是什么好事,毕竟军事力量对一国来说,才是名副其实的国之重器啊,李渊虽然出身武将,但用兵之技战法及观念太过保守,如能时常参加,同自己对战,势必在观念上得到提升,这样,自己若要推广革新于全军,必有圣上拥护。

  杨雷内心种种想法纷迭,忽然,一个字出现在杨雷脑海里,大婚了?大婚!杨雷赶紧看着李渊,只见李渊现在所有的精神都为校场演习所吸引,杨雷一时不敢说话。

  一直到夜幕降临、校场演武完毕,李渊才兴味索然要走,杨雷把他一路送到了校场大门口,李渊对杨雷举办的演武大加赞赏,杨雷则是苦口婆心,因为一直没能获得提起大婚事情的机会。

  杨雷将李渊送至了大门口,临行前,开口说道:“承道,又有事情发生,不日,琉球、朝鲜、扶桑等国使者将至,按过去惯例,到时将重开经筵,我大唐在此年将有您出席!”

  说罢,李渊掉头登上车辇,只剩下满脸茫然的杨雷一人。

  所谓经筵本来就是皇帝为了讲经论史专门设立的御前讲席。本来这个经筵,就是单纯的学术争论交流而已。

  然而大唐以来外国进贡使者渐渐多了起来,不知何时起,这些外国人对自己的大唐文化也开始崇拜起来,渐渐地,这场经筵也成了大唐彰显国力、耀武扬威之事。

  李渊离开后,杨雷心中始终无法释怀这场所谓经筵之事,今已今非昔比,昔日一国之君为彰显国力,无不邀请衍圣公来主持这场经筵盛会,如果亲自出席经筵的话,免不了要与山东孔家周旋,提到这个孔家,杨雷不由得想到了那憨厚可爱的孔怡,不免心生怅惘

  五日后,杨雷奉命返回长安城,这时长安已焕然一新,本来平息叛乱时,甘宁炸毁的城墙,已修复完毕,而为迎外国使者,鸿胪寺广招兵买马,把长安城的大街整理得也很整洁。

  长安城好久没有如此盛况!

  杨雷暗暗叹息,骑在马上,杨雷慢慢地走着,走马观花似的一路走着,思考着他穿越后,所做的一切,驱逐秦王、称帝的故事,现在又大有权势了,虽然名义上现在的皇上就是李渊了,但不管是在朝中还是在军队里,掌权的人几乎就是当年杨雷的部下了。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杨雷暗自琢磨着那首诗词,忍不住念了起来,这些话传到了来接班的孔鸣耳朵里,孔鸣不觉默诵数遍,面露微笑。

  “殿下文采飞扬,本来老臣也忧心忡忡,殿下能对付此经筵唇枪舌剑之事,如今看去,倒底老臣多有考虑!”

  杨雷听了心里嘀咕着说舌战群儒你们孔鸣先生就是他们当中的大师呀!

  可是这话杨雷也只是想想,自然没有说出来,摇了摇头,笑道:“孔鸣老师调侃道,承道对这场练兵打仗可比这场所谓经筵更感兴趣呢!老实说这个经筵做了什么承道不明!这一次原本打算回来后跟你好好讨论一下的,这场经筵好歹是件大事,万不可把人丢到我这,现在看来。”

  孔鸣闻言,羽扇轻摇,说道:“殿下太谦虚了,以你这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诗句,可以说是千古绝句!”

  “甭说这句话,孔鸣先生,”杨雷挥挥手,面色一变,有些认真,有些内疚地问:“孔鸣老师,你听山东孔家也要来吗?”

  “的确是这样,”孔鸣知道杨雷想起了孔怡,叹息道:“此经筵原本为儒家盛会,山东孔家、衍圣公乃孔圣人嫡系子孙,老实说,如果不是山东孔家人的话,此经筵就不可能启动了!”

  “孔怡之事山东孔家人士是否了解?”

  “这件事怎么瞒得过呢!”孔鸣叹了口气,说道:“那么孔怡本来是当代衍圣公手中的掌上明珠了,本来期待她能攀上你这根高枝的,孔家阖府上下一心可是注意到了!”

  杨雷听了这话,脸上还露出一种痛苦的表情,说:“孔怡这可怜的姑娘,毕竟她为我落了这样的下场!”

  “殿下,”孔鸣开导道:“孔怡老师是个吉人天相。而这个尸体不也总是吗被发现的吗?俗话说活着看人,死了看尸体,老臣认为孔怡小姐是福大命大的,不应该.”

  说完这话,孔鸣停顿了一下,因为当他说出这句话时,内心也不敢确定,杨雷听到这句话后,勉强叹了口气,说:“话虽这么说,但都是什么时候的事,她是个小丫头,千万不要...算了吧,就让锦衣卫接着找吧,没办法强化人手吧,非找孔怡不可!”

  “殿下放心!”孔鸣说道:“老臣已加地方官府势力入内,朱雀大人日前还拿着腰牌要各地全力搜寻孔怡小姐!”

  “殿下你跟朱雀大人之间发生了什么.”孔鸣刚说话就被杨雷摆着手打断。

  杨雷说道:“先生跟随我好多年了,承道自丧父丧母后,始终视你与各位老将军为亲人一般,只可惜这件儿女情长之事,还得靠承道一人来化解!”

  孔鸣闻言点点头说:“殿下,所以咱们就赶紧离开,不要再让皇帝等人焦急。”

  杨雷点了点头,两人拍着马快步走了过去,径直朝宫里走去。

  看到杨雷后李渊显然是心情舒畅。

  终究是太子长孙了,而李渊复位后,不管政治经济、军事力量都在杨雷的梳理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应该说从大唐开国元勋开始,现在的大唐就是一个真正强大起来的大唐。

  如果不是杨雷的一味推辞,李渊是真心想将这个世界给杨雷的,他退而不休颐享天年。

  杨雷当然知道李渊在想什么,只可惜李渊现在年纪虽已很大,但并没有达到退居二线的地步,而眼见杨雷即将远征突厥,杨雷不愿国中无主使他苦心经营的东西一夜之间又恢复到解放前的水平。

  “想不到呀!”李渊开口道:“经筵将再开。”

  这个时候御书房里,李渊正襟危坐第一位,下一位依次为杨雷、孔鸣。

  “那些翰林学士和督察御史每天上奏苦谏,更甚者血书被递上,闹坏朕!”李渊凄然一笑,揉了揉额头说。

  杨雷闻言,起身拱手说道:“现在皇爷爷坐享其成、四海归心、国泰民安了,如果不是这样,哪能引四方使臣前来朝拜呢,这几个人哪能想得上再开经筵呢!”

  杨雷这句话概括了一个道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果世界上黎民百姓饭来张口,谁会想到自己是孔老二或者老道庄呢?

  听了杨雷的话,李渊很是受用,摆摆手笑道:“要说这一切,也不全是你们的功劳吧,现在你们开的那什么中粮生意兴隆,内库国库丰盈,再加上我大唐兵强,让我来说呀,承道,你们就是今日明君圣主呀!”

  “皇爷爷、承道所作所为,无不跟在皇爷爷身边耳濡目染,如果不是皇爷爷、承道又如何能够做到这些很多事呢!”

  “哈哈哈,小鬼头,咱们爷俩就别互相吹捧了,如今天下学士因为这经筵重开之事,弹冠相庆,那些翰林院、督察院的一个个也都是欢欣鼓舞呢!”

  李渊笑着说,忽然叹了一口气说:“承曰:岂知朕何以请汝来此经筵?”

  杨雷微微摇头说:“孩儿不知道!”

  李渊耐心解释道:“承道、您看、大唐朝堂的上下、再也没有一个人像您这样、手握重权、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的人、现在这个朝野内外为您的那个王叔李世民...唉、不谈也罢,这样告诉你们,作为亲王的你们,手握重权,再加上先前整顿吏治的结果,虽成效显著,但相当有不满意你们的人呀!”

  这不消李渊道来,杨雷当然明白,他以前施政所做之事,的确对大唐有很大推动作用,但改革,总有部分人会被革除,革去部分人员,说得直白点,就是触动相当数量人员或家族固有利益。

  响鼓不需要重锤了,李渊说完这话,杨雷早就知道了,那一定是有心人想趁机侮辱他。古代人向来注重德行,这种所谓德行在这些腐儒眼中,便是对于儒家思想的把握,如果他们无法在经筵上展现出来,只怕会遗人话柄了。

  李渊见杨雷不说话,继续说道:“承道,您是一个聪明的儿子,现在大唐经过您的努力,各个方面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大,但内忧外患还是很多的,国内那些家族就不用说了,要说外面的那些蛮夷之地也虎视我大唐!”

  想进行文化侵略吗?杨雷听了心里嘀咕着。

  其实当初听到重开经筵的消息,想亲自出席,杨雷只简单地认为是亲自出席就好,大不了不用说是木头人也是。

  但李渊今日的一席话,却令杨雷倍感危机,看来此次经筵上,他不只得出席,还需有所作为,不然,他日后再此朝野上下,恐难安其位。

  告别皇爷爷后,李渊独自返回王府,李世民脱险后,原秦王府又由李渊赐杨雷为府。

  杨雷回府后,除甲胄外,穿上便袍,李渊一直喜静,于是拒绝李渊奖励的百余名仆人,阖府上下仅有一位原来侍奉太子李建成、与十余名亲兵的老管家德叔。

  杨雷来回踱着步子走在客厅里,德叔站在一旁,望着这个他从小就看大的小孩,不是眉头紧锁就是唉声叹气。

  “德叔!”

  杨雷突然停下脚步说道:“我列了一份清单,你们走吧有人把这些书借孔鸣先生的府邸,今晚本王就秉烛夜读!”

  和杨雷怀同一颗心的是那几个翰林院和督察院的官员,其中也有朝中一众文官。他们认为尽管杨雷乃亲王,但这也只不过是手握军权的武夫!此经筵乃文人的圣地,怎能任其恣意于此!

  所以这些所谓文人大儒,都如同当年进京赶考,挑灯夜战引经据典,通宵达旦,一篇篇文斟酌再三,删而不休,终于写出了花团锦簇,背得滚瓜烂熟之作,必须一举成名,使这位武王杨雷灰了头。

  转眼经筵之日到了,起程时辰虽未到,但太极宫中早有文武双全、百官齐集之势,其繁华程度竟超过了上朝。总之圣上开金口、今经筵、文武官员都能出席,只有这些没事、看热闹、连许多外国使臣都提前到会,预备一睹为快。

  经筵重开当天,内阁学士都到了现场,表现出了极大的重视,在孔鸣的带领下,内阁三大学士吏部尚书兵部尚书户部尚书礼部尚书以及一众侍郎也都到了,再加上大唐诸位大儒,由山东孔府衍圣公率领,正襟危坐于朝堂。

  礼教非同小可,这种排场堪称前所未有的奢华,司礼监的大员亲率二名部下首领宦官,及八名黄门宦官,手拿经史子集布设御案、讲案。

  司礼监的大太监叫高力达,一进大殿,就看见不少武将,大吃一惊。他还是皇宫里的长辈,还可以说伺候过三朝圣上,此朝堂上之事看在眼里,这位文武大臣古往今来并不是很和气,文官们对武将不服,武将鄙视文官,现在这个经筵乃文人盛会,那么多武将可是奔走相告,还是很新鲜的!

  高力达忍不住心里嘀咕着,这几个粗人,一定是指挥写下了他们的姓名,跑过来凑合着干什么呢!

  高力达哪知今日杨雷已隐约成为武将之首听说杨雷还会亲自参加这次经筵大会就不谋而合觉得如果武王能在这次经筵中大显身手不就等于给大唐很多武将长点面子吗!

  所以无论识字与否,只要听到这个消息,都会跑到这里来,而不是为了其他,哪怕气势加油都会出力。

  满堂灌导致今日此殿所办虽为文人之盛事,但武将之多竟不比文官之多,此亦堪称空前绝后之独一!

  眼看时辰将至,文武官员们就按上朝规则,左殿为文臣、右殿为武将。文臣本应由孔鸣领导,但孔鸣乃为杨雷派,现在文官中倒隐约有种由内阁学士李希阳领导之态。武将自不必说,很多武将都是立于杨雷身手之上,众星拱月般把他拥到了前面。

  兴奋呀!长了脸!今儿武将终于能直起腰,挺进这个文人圣地。至於武王之学千万不要以为这几个武将不学无术缺心眼儿呢,提前早一问,当朝的丞相孔鸣先生是牛掰吗?然后都夸他,这个学问能差多少?

  杨雷却强撑着身子站着,感受着身后诸多武将热切的眼神,心里却使劲地打鼓。

  昨个他决定秉烛夜读并派人到丞相孔鸣府借了一本书,孰料道德叔走后孑然一身,归来时竟为他拉了一马车。

  看了一车书,杨雷才算懂得什么叫学富五车了,用德叔的话说,这几本书还是孔鸣老师精心挑选的,如果杨雷真的要想在这一领域有一番作为的话,只怕五车还远远不够,十车八车一本书倒也大同小异。

  杨雷一看,干脆就走了自己的,这样也是读屁话呀?就算把自己分成十份,恐怕没有个一年半载,这些书籍的目录都看不完,索性让德叔把马车引入府中,晚上让德叔安排了一桌酒席,唤过一众相识的将领,一醉方休。

  马超霍去病等这些将军当然都知道杨雷即将出席经筵,但他们已经听说过了,现在翰林院督察院里这些文官可是憋着劲儿学习,务求能在经筵中狠狠地打杨雷一拳,但现在看到这武王的神态安详,以及他的心宴邀请他时,他都忍不住暗暗竖起了大拇指,心里暗暗地说:“看见了吗?大将之风胸有成竹!”

  他们哪晓得今天杨雷一进堂便已下定决心,多说无益,听不懂的话坚决不讲,逮着机会便一通瞎讲,啥经筵未经筵,德与不德,不管什么时代拳头就是真理、刀枪就是正义、自己手里有了士兵,还怕你这文官扎刺儿不成吗?何况谈到经史子集时,他一无所知,除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蔫’、‘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外,还背不出几句话来,斗文学就不行了,凭自己两世做人的体会,侃大山总行?

  所以,这时的杨雷一袭亮银盔甲显得俊美非凡,两脚不丁不八地挺立在地方,两眼似闭非合,表情平静如水,若配大胡子,冷不丁一看,以为是谁抬走寺里四大金刚像。

  武德皇帝登殿升座,百官三拜九叩后,带刀侍卫将讲案抬到李渊的龙案前,高力达传旨开讲,伦文德和杨玉和乃是钦命的经验展讲官,两人都是文官中公认的才子。由于说到做到大唐第一次开经筵时,身为讲官的他倒并不冗长,只谈到讲述帝王奉百官为师研习儒家经典之重要性,便笑退避三舍,将战场让给文武大臣。

  第一个挺身而出的就是新上任的工部尚书老臣杨守正了,上来便说起四书五经来,其语早拟,言有引经据典,抑扬顿挫之意,说起妙处众文大臣心生赞叹,睁着牛眼等待观战的众武却呵欠连连,就连杨雷都听不明白,眼疾手快。

  王老先生还把余勇追赶穷寇时,一篇早备数日数宿、口若悬河的锦绣文章背得滚瓜烂熟,这一背妙语连珠,听得文官精神抖擞、武将疲惫顿生。

  杨雷不禁暗自叹息,那些酸儒们,满嘴之乎者也、谈论道德文章、很少联系实际,或者毛老师说得好,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嘛,当年人家孔老夫子所面临的世界格局和势力分布跟现在是完全不一样的,这样生搬硬套又有何意义呢?似乎这种所谓经筵也乏味之极,恰恰难以为开经筵的皇帝们服务,百十来年又如何承受?

  王老夫子最后说到这里,他在慷慨陈词、博得文官们一片仰慕之眼之后,大摇大摆地全身而退,此时李希阳却光膀子,这位李希阳虽为朝中内阁学士,但据说这个人和大唐皇家有些不可告人的联系,按辈分,杨雷还想叫他叔叔。

  这位李希阳素来洁身自好、不站队、不入党,始终是安全第一、自成一派的人,这个人虽不是李世民的党,但他对杨雷并没有什么好感。

  理由是李希阳本来和当年天子门生赵胜泰感情很好,李希阳对赵胜泰万贯家财充满了贪慕之情,赵胜泰需要明面政治伴侣,正好李希阳生下一个女儿,两人便定下娃娃亲,希望以后能永远结亲。

  可谁知,这位赵胜泰却得罪杨雷并最终落得家破人亡,李希阳眼见手到擒来的富贵亲家为杨雷所搅黄,自然迁怒于面前这位相貌俊美的少年亲王。

  更何况杨雷改革,深得李希阳本来的关系网、利益网,各种理由掺杂其中,这位老人更是认为杨雷面目可憎。

  李希阳早就打定主意,趁着今天文武百官齐聚经筵,自己便要好好打压打压这位少年得志的亲王,李希阳冷冷地瞧了眼昂然挺立、目不斜视的杨雷拧了拧稀疏的两眉,大声说“方才杨大人和王大人讲的都是四书五经和圣人之道,这一部经说完之后,大臣们就来讲历史。”

  “君者,古来君王治世,无不以德教四方,以文为臂指治民,所以择贤能而亲贤远小,然后为圣。而亲小之人,远贤之人嬉戏娱乐,疏于朝政,以致小人当道,朝政废弛。”

  说完,李希阳若有所指地看了看一眼杨雷,继续说道:“读史是给后人的戒。皇帝当学习道德文章、谆信明义、崇德报功时,便垂拱而治天下。现在的皇帝善骑射懒读,听皇帝说也曾擅出宫去看那个演武的,迷恋上了这个小手艺,不是贤明天子干的呀。”

  李希阳的话让李渊听得眉头紧皱,自己说的话,虽明面规劝李渊别因这件骑射之事而延误朝政,但言出必行,现在已经很清楚了,明明指责李渊重武轻文而言外之意却隐约把杨雷说成这件事的元凶。

  文武百官都忍不住替他捏了一把汗,想说什么就说什么,非要如此迂回,导致当今圣上也混入其中。

  杨雷心里乐开了花,暗道你们想开枪就开枪是吧,可偏偏就那么一句,倒是把皇爷爷绕来绕去,读书人,这弯心肠倒是很理难分寸。

  李希阳话音刚落,杨雷悠悠说道:“本来善骑射演武则非贤明之君了,大人们史书真看得好哇、哼、禁中演武开秦皇汉武本来就不是贤明之君!”

  李希阳听了这话,眼色里有一丝愠怒,等待着你说话,看到杨雷搭讪,马上说:“儿子说.”

  今天杨雷已听到不知第几个子曰,他清楚地意识到,如果任子曰出,这个老大人不免要再引经据典一番,而且那也不是他的特长。

  想到这里,杨雷连忙打断了他的话:“子曰:你别把每一句话都用到我的话里去!”

  这句话一出口,殿中无不哄堂大笑,连李渊都笑得前仰后合、遮遮掩掩,连杨雷的话后来竟变成了名句,成了武将对付文臣时的得力杀伤武器,往往让言必称子言的文臣噎岔。

  李渊连忙咳嗽两声,掩饰住笑容,李希阳这才肃然起敬:“殿下、朝堂上、圣上前,都有这众多的大儒在,万变不离其宗的被圣人戏弄!”

  杨雷由此联想到在场的还包括山东孔府衍圣公,闪眼看去,果看到许多文臣忿忿不平颇有微词,而那些山东大儒更是面红耳赤、满腹经纶。

  杨雷见状,赶紧向着李渊深施一礼,说道:“皇帝请旨,本王只觉往日孔圣人之时,正是春秋战国之时,当时诸国的格局,局势,人文,朝政,经济,科技都和如今不一样,一千年过去了沧海桑田巨变,可以说世事无常。”

  李渊、孔鸣等人闻言,纷纷点头,杨雷见状,继续说道:“圣人教万民之仁、义、礼、智、信,放诸四海而无不为之,且堪称千古不变,但圣人对朝中施政与天下大势之见解与主张,却只是针对一时的,这是个有时效性的东西,如果今人胡乱引用,拘泥而不知变通,假圣人之名满口胡诌,其行为不禁是祸国殃民,更是败坏了圣人的清誉!”

  杨雷此言一出,朝堂之上立刻沉寂下来,这几位武将自然是听不懂小王爷的意思,但那几位文官却着实感触颇深。

  因为但凡出仕为官之人,当其不及朝堂、游离于书本之外的那一刻起,便已发现单靠圣人之学已很难治世,正所谓半部论语治世,说穿了只是有心人的夸夸其谈,尽管一代又一代的为官者都自称孔孟弟子,但这里面也有忠奸之分,且都知道,今之施政治政者,早已揉进黄老之学之中,仅有孔孟之道而已,然不足为也!

  关于所谓圣人之道,只是其口头上的话,而其本身内心明镜一般,自然不会相信单凭圣人遗下的寥寥数语,这个世界就可以垂拱而治了。

  于是听到杨雷的话,众文官一阵寂静。杨雷见状,转向李希阳问道:“李老爷,你说只研究道德文章就能垂拱而治天下,但你要知道我大唐江山不是靠道德文章打出来的。你还说这个演兵习武是雕虫小技的,但现在作乱不断,突厥虎视,内忧外患,光靠教化就能平定吗?重教化轻军民这样的国家就能长治久安?”

  李希阳闻言,不屑一笑,说道:“苗疆之乱,无非一小撮亡命之徒,疥癣之疾安能成于社稷之患?至于突厥这群负隅蛮荒、胸无大志之徒又何足以道之?武王殿下,不免危言耸听!”

  杨雷闻言不怒反笑,击掌笑道:“妙哉妙哉,真是危言耸听啊,可是不知李大人能不能记住,陈胜吴广当年的流,也不过是疥癣的病而已,蒙元满人并不奇怪,李大人真是高人,估计你这种大臣如果到秦朝一定会有很大的人呀!”

  李希阳哪能受得了杨雷如此嘎巴自己,涨红了一张老脸说道:“陈胜、吴广反者乃暴秦也,此乃因暴秦不重教化、严苛待人而引一众豪杰义士呼风唤雨、揭竿而起!”

  这时候,王金鳌老先生也站了出来,说道:“李大人说的很有道理,对于那个突厥来说,现在四分五裂、位于蛮荒、形如野人,有什么好害怕的呢?”

  这时候,工部尚书杨守正也随即出班说道:“老臣们还认为李大人、王大人说得对,现在四海承平、国泰民安了,所以施德政、仁政于百姓就够了。土尔扈特蛮人出身苦寒,游牧谋生,精骑射而不兼吾农耕所长,与其比武则不聪明。故只须以一军阻野蛮于国门之外,内乱不生便罢,他们如何有隙可趁?” 笔迷阁为你提供最快的大唐:上错花轿嫁对君更新,第46章 再开经筵免费阅读。https://www.bimige.net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