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边讲到凌家族人从安徽休宁出发的第十九天,官府为我们一行人安排了一只驿站专用官船,我们从瓦屑坝渡口登船,开始了鄱阳湖航程。
官府在我们的船上,配备了二十个士兵,十个船夫。
古时候,漕运是十分重要的运输方式,明代政府对内河漕船的载重是有规定的。
载重量以“料”为计量单位,古代一“料”等于325公斤。
漕河运船通常为“四百料”,额定每只船该运正粮三百三十石,耗米一百三十二石;也有“五百料”或“二百料”的船。
“二百料”载重量是65000公斤,“四百料”载重量是13万公斤,“五百料”载重量是162500公斤。
我们的船应该就是载重量“二百料”,也就是载重量要求在65000公斤以内的。
我们搭的船,舱内空间很宽敞,但是这种站船,本来是用作运载粮食货物,首要是注重安全防水,所以在舱内感觉比较封闭,我们就轮流地走上甲板上的船楼。
上船前,船上的管事就对我们宣讲了上船后的各种注意事项,例如小孩子必须有大人照看拉紧,不可以单独走上甲板;船舱内人员走上甲板,必须是严格限定人数,甲板上不可以同时停留太多的人;分配好在各舱的人员,要待在各自的船舱内,不可以随意喧闹追玩等等。
上船和开船前,船上管事的,都让我们事先按照分配好的船舱核点清楚人数。
管事的做着这些事时很有条理,可以看出官方对此有专门的培训,以保证移民的安全运送。毣洣阁
我们这艘船上都是同一家族一起的人,而其他船上,就未必全是同一家族的人;官方让他们尽量相熟的住在同一舱,以相互有个照应,而每一舱的核定人数都是十人。
站船有两层船楼,第一层船楼允许我们停留,第二层船楼只有船上管理人员才可以进入。
当船驶出渡口后,我们就允许走上甲板了。
天吹着东南风,船鼓满帆,平稳地航行在碧水连天的鄱阳湖上。
我们年轻人轮流走上甲板上的船楼,眺望风景。
只见鄱阳湖上烟波浩渺,在我们的船前后面,可以看到无数艘站船,一艘跟着一艘,首尾相连、浩浩荡荡,向着西北方向进发。
忽然从别的船上,传来了笛子吹奏的声音,仔细一听,竟然是在吹奏《春江花月夜》。
此时虽是早晨,但是在雾气浓重的湖上,两岸青山若隐若现;一时间,婉转动人的旋律,安宁的曲调,伴着浆橹划水声,竟然平添一种委婉平静,让人沉醉其中。
船开出一定水域后,只见右前方、西北方向,有一座形似官印的山峰。
借问船夫,他告诉我们,那就是石印山,又叫鄱阳山。
我在现代时,曾到南昌的海昏候墓参观,当时查阅史料时,涉及鄱阳湖,就见有记载说及“鄱阳山”,但是“鄱阳山”在现代已不见踪影,不知何时已沉入湖中。
想不到我在明代,可以看到鄱阳山的真实面目!
据后人考证,鄱阳山位于鄱阳县西北的湖中,即现代的鄱阳县双港镇长山岛。
鄱阳山在古籍《舆地纪胜》中,记载的名字是阳山,因山势雄伟,又被叫作力士山,后来人们慕仕途,就说力士山形似官印,故别名石印山;然后,因该地属鄱阳县,又身在鄱阳湖内,故又称作鄱阳山。
鄱阳湖沧海桑田,类似鄱阳山的情形,还有江西东北的担石湖。
担石湖在唐朝时很是雄伟壮观,唐朝的诗人窦叔向曾在一首《过担石湖》的诗中这样形容他在唐朝时所见的担石湖:
晓发鱼门戍,晴看担石湖。
日衔高浪出,天入四空无。
咫尺分洲岛,纤毫指舳舻。
渺然从此去,谁念客帆孤!
顾名思义,担石湖就是湖水中有两石山,山上有孔,如人穿担状。
古有传说,担石湖是一壮士担二石置湖中后弃之而去得名。
但是到了现代,“担石湖”就只余下湖中突起的一座山包而已!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分解。 笔迷阁为你提供最快的我是九世单传的天才幸运糖宝更新,第62章 渺然此去免费阅读。https://www.bimige.net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