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如今的生产力,大明的地粮食产出不够吃,那就去海外。
只要他拥有足够多的商品、商道和护航船,就能通过正当贸易方式持续不断的购买粮食。
当然,其实还有更便捷的方法。只是陈标从小接受的教育,让他不能接受这样的方法。
我华夏做生意向来讲究双赢,堂堂正正。我们卖给你们手工业品和奢侈品,你们卖给我们粮食和矿产,和平的外贸交易就能达到弥补自身粮食缺陷的目的,何须做那等恶劣小人?
华国近现代一穷二白的时候,就用过衣服、牙刷、苹果抵债换工业品;到了现代,粮食、木材、矿石等纯资源出口国过得也很滋润。
现在大航海时代还没开始,将世界上还未出现的血腥大航海,改成以大明主导的和和气气做生意海上丝绸之路,这是大功劳一件啊。
陈标吹嘘了一下自己的伟光正,奋笔疾书,让洪武皇帝同意他在海津镇建商港和水军基地。
陈标知道,应天的人估计挺鄙视行商,一听见商业就皱眉头。所以他写了两份折子。
一份折子,陈标详细阐述了海外贸易对大明的好处,如何用高附加值的商品大量换取矿石、粮食、木材等会耗费本国资源的低附加值商品,这样不剥削自己百姓也能增强国力,养得起一支雄兵。
另一份折子,陈标除了简单阐述与海外做生意,进口粮食和增加税收对农民的好处之外,着重阐述了大明与高丽贵族、倭国贵族做生意,与高丽和倭国上层利益绑定,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倒向大明,甚至主动出兵帮大明剿灭残元和倭寇的策略。毣洣阁
高丽和倭国都是不打不听话的小弟。但一时的殴打,换了一代人,他们立刻又抖了起来。
高丽如今还好,只要中原王朝没有改朝换代,基本还很听话。没有被倭国殖民,高丽国民思想还没扭曲。
但倭国从古至今、从诞生之初,就是完完全全的……
陈标把骂人的话咽下。
高丽与大明相连,很早就是中原王朝的藩国,就像是如今的云南和北疆等地一样。
所以大明待科技发展到一定水平,可以像对待云南、北疆等藩国一样,慢慢开发其潜力,将其从藩国慢慢变成中央直属的领土。
高丽人现在从上到下都对自己依附中原王朝一事很认可,这一点只要大明强盛起来,就不难做到。
而倭国太远了,不好管理。
即使倭国矿产很多,但挖矿是一件苦差事,总不能把大明百姓运到异国他乡去为大明挖矿?没有这么坑百姓的。
让倭国的天皇和将军自己组织挖矿种田,将矿和粮食卖给大明,这才是细水长流。
和气生财。大明又不是昂撒强盗。就算陈标想,大明的士林官宦也绝对不会同意。这就是泱泱华夏几千年文明积攒的道德观。
为了达到和气生财的目的,为了不用兵戈解决高丽和倭国之患,陈标奏请开商港,建军港,在北方组建一支主要以远程火炮为攻击手段的新式水军。
要让商人们安安心心做生意,就像是开边市一样,需要强有力的军队保护。所以筹备新式海军,没毛病!
朱元璋拿着陈标送来的两封折子,左看右看,然后召集心腹:“我认为标儿此计非常合适!”
宋濂有些犹豫:“我们与海外做生意,用丝绸瓷器换他们的粮食?这的确是好主意。但海外诸国王公贵族会不会为了大量购入此等奢华品,加倍压榨平民?”
刘基白了宋濂一眼,没好气道:“你怎么忧国忧民还忧到别的国家身上?别的国家的百姓过得好不好,和我们有什么关系?他们的君王英明,自然知道如何达成太子口中的‘双赢’,利用从大明赚取的钱,轻徭薄赋,改善百姓生活;如果他们君王昏庸,只知享乐,那他们的百姓便知道该换一个君王了。”
宋濂道:“那百姓愚昧,不知换呢?”
刘基甩袖子:“那就是他们活该。他们自己都不想为了过好日子而努力,难道还要我们大明为他们做主?”
宋濂想一想,点头叹气:“说得也是。我没意见。”
其他道德感最高的儒臣也纷纷点头同意。非儒臣就更不必说。
陈标的出海之策确实是双赢——做生意,只要不是强买强卖,那就说明对方也认为有利可图,怎么不是双赢?
至于他们的王公贵族是为了自己利益还是为了百姓的利益做生意,那是他们自己国家的人该考虑的事……
“和我们只会做生意的大萌有什么关系!”陈标理直气壮。
飞速赶到北平觐见太子的廖永忠疑惑:“大萌?什么大萌?”
陈标道:“哦,大明,我说错了。”
廖永忠更加疑惑。两个读音完全不同的字,怎么还能说错?
陈樉老气横秋道:“大哥刚忙完春耕,又去海津镇勘察地形,规划商港,忙得思维有些混乱,哎哟……”
陈标捏住二弟的腮帮子。
陈樉立刻告饶:“我的意思是,大哥和廖将军开个玩笑。”
陈标松开越来越老练,但也越来越不尊敬他这个大哥的二弟的腮帮子,道:“总之,为了能好好做生意,一支强力的水军至关重要。海外诸国皆蛮夷,如草原部落一样。若水军不够强大,他们就不会和我们做生意,而是劫掠了。”
陈樉补充道:“就像是倭寇。”
提起倭寇,廖永忠忍不住磨牙:“倭寇……若不是倭岛太远,我真想把水军开过去,把倭岛踏平!”
倭患在元末就已经开始。
倭岛内乱,一些贵族派人劫掠华夏商船、侵扰华夏海岸,为他们争霸倭岛获取资源;一些贵族在争霸中落败,失去了地盘,就干脆在海岛上驻扎,成为专职海盗,以供养他们的奢侈生活。
洪武元年,倭患就已经非常严重。
朱元璋曾经派使臣去质问倭国天皇和将军,倭国将军砍了大明使臣的头。
以朱元璋的脾气,对倭国自然恨之入骨。但他却忍住了,没有出兵,只在海岸修筑抵抗倭寇的堡垒,并为阻拦后世子孙主动出击,将倭岛列为不征之国之一。
不征之国的意思是,除非对方先动手,否则大明不会对其出兵。
后世多骂朱元璋“小家子气”、“没海洋思维”、“看不起别的国家”、“自大傲慢”,却不知道洪武年间朱元璋在停止北伐之后,主要资源都投入了海岸线,对倭患十分重视。
影视剧中经常出现“备倭兵”,指的就是朱元璋建立的沿海都司卫所。在北方草原民族没有进攻的时候,沿海都司卫所就是最惨烈的战场前线。
后世有一段时间流行反思思潮,不仅营销号,文科领域的学者们也喜欢“解构推翻历史”“反思国民劣根性”,甚嚣尘上。
比如有许多史学家,都写论文声称倭寇不是日本人,都是国人假扮。倭患是内乱,倭国清白无暇。
这些史学家,不乏名校教授。
他们的论据是,《明嘉靖实录》记载,“盖江南海警,倭居十三,而中国叛逆居十七也”。
但是此话前后语境是,嘉靖三十二年,倭寇组织了一次大规模扰边,沿海都司卫所损失惨重。倭寇被打退后,许多奸民趁机兴风作浪,假借倭寇的名义劫掠,“中国叛逆居十七也”。
明朝文献记载用词非常精准,倭寇倭奴、海寇海贼,都是指不同的人群。而倭寇扰边,是海乱的根源,才有为倭寇里里应外合为非作歹的“海贼海寇”。
这就如草原民族劫掠边疆,然后出现了带路的、投靠的、趁火打劫的中原人。
朱元璋流传后世的白话文圣旨中,就有直接指挥沿海百姓操刀子砍倭寇。可见朱元璋对倭寇的痛恨。
那为什么朱元璋不但不打,还不准后世皇帝打?
因为朱元璋出身贫寒百姓,知道国家打仗老百姓有多苦。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很有远见,但朱元璋生于乱世结束乱世,做不到对双眼能看到的百姓的痛苦视若无睹。
倭岛这地方,打又不好打,耗费非常大;打下来也没法占领,占领了开发费用比利益高。纯粹恶心人的地方。若明朝因为打倭寇被北方草原部落趁虚而入,那就是亡国的危机。
人虽然脾气大,但很清醒。
朱元璋在北伐摧毁元朝官僚架构之后,就不再大肆兴兵,只在北边边镇和沿海建立卫所,以防守代替进攻,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当然,朱元璋其实有更好的办法解决倭寇。比如陈标提出的从军事和经济方面双重下手。
但朱元璋的见识确实没有这么高,他想不到;朱元璋麾下能臣无数,从豪强世家到寒门贵子应有尽有,他们也想不到。
时代的局限性。
这个时空有陈标。他带着千年后的键盘政治家智慧而来,将进行新的尝试。
反正不会比倭患伴随明朝始末来得更差。
廖永忠身为水军,和倭寇多次作战。
当打下闽广,和张士诚签订暂时停战协约后,廖永忠有大半时间都是在和倭寇打仗,少数时间和与倭寇勾连的元朝其他军阀残余势力打仗。
陈标十分馋廖永忠,所以委婉询问洪武皇帝,廖伯伯的弟弟有没有空来海津镇,指导北平守军在海津镇建立北方水军。
朱元璋立刻就把廖永忠送来,让陈标随意使唤。
没这事,朱元璋还会忘记把陈标身份告诉廖永忠。 笔迷阁为你提供最快的今天我仍不知道亲爹是朱元璋更新,第 150 章 重建海上丝绸之路免费阅读。https://www.bimige.net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