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南京朝堂,终于抢回史笔,为这场朝议充当记录官的叶琛露出了愉悦的笑容。
刚回来记录的第一场朝议就这么有趣,他身为史官世家的心都蠢蠢欲动,恨不得现在就抛下一切,专心写文章。
当然,叶琛只是想想。
比起修史,让眼前的大明更加繁荣昌盛,才是最重要的事。等这件事结束,他也不能再任性,该回朝堂辅佐主公了。
刘基恨铁不成钢地扫视了一眼那些文臣。
说话啊!出来说话啊!怎么都哑巴了!你们不说话,我和谁辩论!
朱元璋严肃地坐在龙椅上,看到刘基那老小子在非常没规矩的小幅度东张西望,很想从兜里摸出一个铜板崩刘基的脑袋瓜子。
就算朕知道你想要找人辩论,但严肃点,上朝呢!
李善长立刻隐晦地用眼神提醒朱元璋。陛下,严肃点,上朝呢!
“还有谁要上奏?”朱元璋问道。
在场文武百官抹着汗,心情非常郁闷。
虽然现在他们不知道说什么,但总应该说点什么,表示自己挣扎过吧?不然好憋屈。
于是文臣们终于一一出列上奏,阐明自己心中所思所想,比如衍圣公可以改回奉祀官,比如孔家后裔知错了就还是原谅他们,继续供养孔家,不要寒了天下读书人的心。
孔希友身上还带着伤,说话声音断断续续,仍旧勉力支撑着和文臣们辩驳。
我孔家自会供奉先祖,何须朝廷给予官职,命令我们供奉?你家没有朝廷给钱,就不供奉先祖吗?
我孔家圣贤书传家,若是孔圣人他老人家在世,也会希望子孙后代凭借自己的本事来出人头地,而不是躺在荫蔽上荒废学识!
孔希友泪流满面,哽咽不止,细数历朝历代中孔家青史留名的人。
孔家没有衍圣公之前,也从未断绝过传承啊。反倒是有了衍圣公的爵位后,为了争夺爵位,孔家出现了多次自相残杀的事。在元朝期间,甚至让一外姓人成为嫡系,当了衍圣公!
“你们口口声声尊敬我们孔家,在看到孔家嫡系被外人所夺,在看到孔家被拘束在祖籍地不敢轻易出门做官,在纵容孔家旁亲和下人胡作非为然后说这是孔家应有的权力时,你们心底真的对我们孔家有一丝一毫的尊敬吗!”
孔希友声音凄厉,听在众人耳中,刺耳无比。
“衍圣公,你是衍圣公,你来说,他们对衍圣公家,对孔家,真的是尊敬吗!”
衍圣公的嘴张张合合,说不出话来。
他作为“衍圣公”的既得利益者,当然应该说“是”。但他说不出口。
身为孔家的门面,无论他内心如何,在表面上,他都不能露出不符合“圣人后裔”的形象。
除了改朝换代的大军进入曲阜的时候。
现在在朝堂上,上面是皇帝,旁边是文官(武官:???),他无法说出口。
孔希友见众人哑口无言,从地上颤颤悠悠爬起来,指着自己身上的伤口道:“我进京的时候,遭遇了自家人的刺杀。这就是你们想要的孔家吗?”
文官们虽然已经猜到了孔希友为何受伤,当他真的说出来的时候,许多人的内心仍旧产生了动摇。
孔希友再次下跪叩拜,声音悲戚仿佛泣血:“陛下,求你救救孔家!再这样下去,孔家就完了!”
衍圣公瘫软在地,脑海里一片空白。
他本以为满朝文官都会站在他这一边,保护孔子后裔。
他本以为,最差也不过是“衍圣公”的头衔转移到南孔一脉,但北孔剩余的人可以融入南孔,除了自己可能会出事,但对整个孔家而言,并无多少区别。
他本以为是这样。
衍圣公看向孔希友。
他终于摈弃了自己心中的偏见,认真地看着这位族兄。
孔希友的脸色很苍白,没有擦粉,是真的受了严重的伤。
孔希友哭的模样很难看,一点都没有圣人后裔的矜持,他是真的发自内心的伤心痛苦。
衍圣公突然意识到,他以为南孔是想要趁机踩下北孔,他以为南孔是受了谁的指示。但或许,他错了。
孔希友只是代表他自己,代表一个孔圣人后裔,上朝说出了这番话。
衍圣公想,如果自己抛开衍圣公的身份,只是身为“孔希学”这个人,他会做出如何选择,会如何回答这个少年时曾一同求学的族兄的问题?
孔希学脑海里闪过少年时零散的岁月片段。几十年的时间太长,长得他已经记不清自己不是衍圣公的时候,拥有那些理想那些壮志。
他只能继续站在衍圣公的立场上,做出最后的选择。
在满朝文官都哑口无言的时候,孔希学知道“衍圣公”大势已去。与其露出垂死挣扎的难看模样,他只能退的稍稍好看一点。
衍圣公孔希学正衣冠,理仪容,跪地叩拜道:“罪人有愧先祖,请陛下收回衍圣公的爵位。”
朱元璋看完了这一切,为这出戏贡献了最后的演出。
“朕,从未承认过‘衍圣公’这个爵位。能‘衍圣’的人已经进了孔庙,其他人没有资格。”朱元璋神情淡然,“孔子祭祀收归朝廷,彻查孔家不法之事。”
孔希友大喊:“陛下圣明!”
满朝文武百官纷纷跪下:“陛下……圣明。”
朱元璋紧急赶回来的心腹文臣们跪下时,瞥了同僚一眼。
同僚都以为他们来此,是为了朝议争论。但朝议若按照标儿的安排,只要孔希友出现,就一锤定音。
他们的战场,是在朝议后。
……
“朝议后,如果将朝堂上的声音传到民间,传到天下读书人耳中,才是真正的胜负局。”朱标道,“我虽让你的父亲将族人聚集在南京,向学子请愿‘救孔家、救孔圣人’,算是比他们先走一步。但最终结果,还是要看朝中各派系文臣,谁技高一筹。”
“谁技高一筹,就能在废除衍圣公这一件事中,夺得最大的利益和声望。”
朱标放下茶杯,伸了个懒腰。www.bïmïġë.nët
所以他和常葳只唱了前半出戏,后半出戏将由南京的君臣来唱。
如果唱不好,前面费的功夫所得的喝彩,将全落入别人的口袋中。
“大哥,既然后半出戏这么重要,你为何不去南京?”朱樉不明白。
他反正不太相信爹能配合皇帝唱好这出戏。
区区一个亲爹。
朱棡也使劲点头:“要是白忙活了怎么办?”
朱标失笑:“识人用人也是很重要的一环。事必躬亲,那会被累死。就算是诸葛武侯当初也不是事必躬亲,只是季汉后继无人,不得已为之。你们也要学会将事情分给信任的人。”
朱樉和朱棡同时叹气:“好。”
朱标无奈:“你们叹什么气?”
朱棡最心直口快,道:“我叹气,别的地方都是长辈考验晚辈,给晚辈历练的机会。到我家就反过来,哥要操心我们,还要操心爹和其他长辈。”
朱标:“……其实也不是很操心。”
朱樉和朱棡用眼神道,嗯,哥你说的都对。
朱标知道说服不了弟弟们,恐怕只有弟弟们知道亲爹是洪武皇帝后,才会对亲爹的印象有所改观。他转移话题道:“佑之,怎么坐立不安?”
孔佑苦着脸道:“学生养气功夫还不足,让老师见笑了。”
朱棡把着孔佑的肩膀挤眉弄眼:“你岁数又不大,养什么气?养成我哥这样,就像个老……嗷?!”
坐在朱标身边当乖宝宝吉祥物的朱棣和朱橚,非常默契地同时飞起一脚,踹到朱棡的伤腿上。
“老四,老五,你们想谋杀亲哥吗!”朱棡捂着伤腿震惊。
朱棣挑眉:“说大哥的坏话,杀了你。”
朱橚点头:“嗯。”
朱樉训斥:“你们非要当着外人面前上演兄弟阋墙吗?有什么事等关上门再做!不要给大哥丢脸!”
朱棣和朱橚对视一眼,乖乖向朱棡道歉。
朱棡:“……”一肚子气。
刘琏、宋璲和朱同三人用眼神隐晦地交流。真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就算伯泽桃李满天下,也拿弟弟们没办法。
这几个弟弟怎么完全不像伯泽,倒是很像燕王?
以前他们还认为,至少幼泽像伯泽,结果幼泽只是表面装得像,骨子里也是燕王那一款。
(远在大越征战的燕王:阿嚏!)
朱标老僧坐定,对弟弟们突然调皮,心里没有任何波动。
俗话怎么说来着?习惯就好。当知道弟弟们就是洪武皇帝那一堆有名气(但不记得名字)的藩王之后,他对弟弟们的期待已经降低了不少。只要弟弟们不祸害大明和百姓,彼此间打打闹闹算什么?这是增进兄弟感情。
朱标已经不指望把弟弟们培养成一个三好青年了。
“好了,喝了这么多日的茶,你们也该动起来了。”朱标道,“南京尘埃落定,北京也要配合宣传。这件事就交给仲泽和叔泽,免得你们身上带着伤不能乱动就闲得慌。佑之,你跟在他们身边学习。”
刘琏笑道:“你对佑之挺看重?”
朱标淡然道:“孔家人是天生的搞宣传的料子。佑之思想较为开阔,愿意接受新事物,是个可造之材。你可别太欺负他。”
刘琏立刻道:“伯泽,你说什么?我是会欺负人的那种人吗?”
朱标瞥了刘琏一眼:“你是。”
刘琏:“……”
宋璲忍笑:“我和大同去学校转转,早日把南京的事告诉学生们。”
刘琏指着自己:“那我呢。”
朱同道:“当然是待在官衙干活。”
刘琏:“啊?!喂喂,伯泽还说我喜欢欺负人,现在是你们联合起来欺负我好吗?!”
众人大笑,连孔佑都忍不住捂住嘴。
不能笑,不能笑……噗嗤,真的好好笑!
孔佑笑得眉目飞扬,终于露出了丝丝青少年人的朝气。
朱标在心里点点头。这才对嘛。读书怎么能读得暮气沉沉?年轻人就该有年轻人的神采。
端茶,喝茶,舒气。
今天的北京仍旧岁月静好。
……
“葳儿,又在给标儿写信?”常遇春披着衣服出外散步,见常葳房间里的灯亮着,敲门进来,以为常葳身体不舒服。
“嗯。”常葳折好信纸。
常遇春欲言又止,最终还是什么都没说,转移话题道:“你是要回山东,还是去其他地方?”
常葳道:“待把山东的地分完之后,我就去广东。”
常遇春道:“我听闻广东地方豪强势力非常强大,你留下,我去。”
常葳笑道:“正因为难,我才要去。若不去最艰难的地方,我要如何才能证明自己能够继承爹爹的衣钵,当好新的屯田元帅?”
常遇春皱眉:“你不需如此紧迫。你还有两个弟弟可以帮你。”
常葳摇头:“弟弟们不像爹,擅长庶务和抚民,只爱打仗。老师等弟弟们再历练一番,会将弟弟们送往燕王手下。”
常遇春:“……”闺女啊,谁告诉你你爹擅长庶务和抚民,不是只爱打仗?你两个弟弟才最像我啊!
常遇春心里十分不满。我都不能做自己喜欢的事,为什么两个兔崽子(常茂常升:我是兔崽子,爹你是什么?老兔子吗?)就能在标儿的庇佑下做他们喜欢的事?
“不能让他们如此任性!”常遇春板着脸道,“继承家业是他们该做的事!”
常葳将虚握着的拳头放在唇边,失笑道:“爹爹你这个家业得到的民心太多,我来继承才最好。若是弟弟们继承,反倒对我常家不利。爹爹你别逼着弟弟们了,就让他们做喜欢的事吧。”
常遇春想了想,烦恼地抓了抓头发:“葳儿说的是,我忽视这一点了,这也是标儿教你的?”
常葳道:“知省不会如此直接的点明,而是引导我们思考。”
常遇春疑惑:“为何你叫他知省,而不是老师?”
常葳道:“知省说,毕业后去外地任职的人不可对外叫他老师,也尽量不要叫他校长。他是为大明培养人才,不是为自己收学生。”
常遇春愣了许久,苦笑道:“标儿是不希望师门成为朋党吧?不过就算他不让你们在外叫他老师,他的师门仍旧存在。”
常葳摇头:“无论事实如何,知省先表明了他的态度。有时候,态度也很重要。”
常遇春点头:“这倒是。你不叫他老师,这或许也不错……”
常遇春语焉不详,常葳却听懂了父亲的话。她神情黯然了一瞬,恢复平常神情,道:“父亲,明日可教我用刀吗?长|枪易折,刀最常见,打仗时好更换。”
常遇春轻轻拍了拍女儿翘起的头发,道:“好,爹教你。这几日爹都会留在南京,你离开的时候我才离开。”
常葳笑道:“谢谢爹。”
常遇春看了一眼常葳桌上的信,再在心底叹了口气。
他若早知道标儿就是太子,就不会在幼年时担心女儿嫁入皇宫触犯忌讳遭遇不测而做出那等极端的事。女儿无论是等待婚约兑现,还是在皇上沉默中取消婚约,都能过上普通官家女儿的悠闲生活。
但既然常葳已经走上了这条路,为人父母,常遇春只能尽全力教导常葳,让女儿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北京城。
朱标收到了常葳的信,看到了从常葳视角描述的朝堂上关于衍圣公一事发生的变化,心头巨石落下。
爹的家书总是报喜不报忧,他从其他渠道收集的讯息比不上常葳这个“当事人”的描述,传消息的人也不如常葳了解他,能把他想知道的消息一五一十都收集到。
“她要去广东啊……真是哪里困难就去哪里。”朱标自言自语,将信收好后,趁着常葳还在南京,赶紧回信。
等常葳去了广东,这一南一北,信件传递就不容易了。
去广东有许多需要注意的事,朱标的对外贸易计划也要收集许多广东的消息,他得提前叮嘱好。
连夜写完信,第二日一大早,朱标让人将信送出,背着手在家里散了一会儿步,才回家给李贞写信。
衍圣公一垮台,山东那些士绅豪强总该老实了。
只是没想到,这群士绅豪强的血条比他想象中的还长,硬抗了这么久,还没有破产。
朱标反省,他小看了这群人扎根于土地的世代积累。
他应该更残忍一点。
“罢了,得饶人处且饶人,虽然我不是故意想饶了他们。”朱标走到庭院里的田地,看着红彤彤的西红柿和辣椒,露出了开心地笑容,“山东市场试验良好,天亮了,让江浙的富商们也破产吧。”
论纺织业,江浙才是大头。常葳整治江浙在分田中不法事迹时,所清理的最多的事便是将应该种粮的良田改为桑麻棉田。
每个朝代在最初的时候都会规定“种粮耕地红线”,大明也不例外,原则上,良田都得用来种粮食。
明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豪户为赚取更多钱财,将良田改为桑麻棉田,这也是大明粮荒的原因之一。
反正豪户饿不死。佃户为他们种桑麻棉,只能分到桑麻棉,没有粮食可吃,所分得的桑麻棉被豪户低价买走,也买不到足够的粮食,这和豪户有什么关系?
在这个交通和通讯不便的封建时代,想用政令强制规定耕地红线很难。要让大明粮食充足,除了朱标自己手中的“皇庄和军屯”之外,就只能让百姓都尽可能的分到田,在土地肥沃、气温较适宜的地方保证“小农经济”。
这件事非常反直觉,但是事实。
因为“小农经济”中,农民们会优先保证种出能让全家饿不死的粮食,保证大明有足够多的土地种粮食。
若是豪户将土地兼并,豪户不会管这些土地上有多少为他们种地的佃农,只会保证自己衣食无忧后,所有田地都种植经济作物。
为了遏制现在就已经抬头的这个迹象,常葳严查井田制的推行是一个措施,朱标让这些纺织作坊破产,将纺织商人纳入自己的体系,进行规范的管理是另一个很重要的措施。
这时候就要感谢如今是野蛮凶残没有自由的封建时代,朱标敢直接蛮横地摧毁各地纺织业,不怕民间起乱子。
哪个封建朝代地方上不出现乱子?就算是汉唐的盛世,地方上的民乱也是此起彼伏,朱标只要自己不亲眼看到这一幕,就能心硬如铁。
这是朱标很“自豪”的虚伪。
衍圣公一事后,先不提各地文人会因此产生怎样的动荡,山东这一方,终于安静下来。
山东士绅代表失去了所有与山东知省谈判的条件,只能将山东知省拿出的加了码的要求全盘接受。
李贞和汤和喝酒的时候笑着叹气。
何必呢?
当初他们如果早一些松口,以标儿的心软程度,还能带着他们寻找其他赚钱的方法。
标儿和皇帝不同,对别人赚钱一事看得很淡,只要不祸国殃民,标儿愿意带着这些豪商们赚钱。
但他们存着和标儿、和皇帝、和大明对抗到底的心思,那就除了性命,什么都别想要了。
虽然山东大地上还会出现新的豪商和士绅,但至少现在这一批“勇敢”地站出来的当地豪商士绅,应该让位了。
“接下来就是去江浙。”李贞叹气道,“以前标儿总是很遗憾,陈家的商号进不去最富庶的苏杭,让沈家压了陈家一头。现在我们家的商号终于要进入苏杭,和沈家拼一拼了。”
汤和开玩笑道:“标儿成不了第一富的豪商和沈家有什么关系?难道不是皇上花钱太狠的缘故?”
李贞失笑:“标儿以前不敢怪皇上,现在……”
现在是偏心亲爹,不会责怪亲爹。
汤和挤眉弄眼:“说起来,标儿都这么大了,难道真的一点都没察觉?”
李贞问道:“为何如此问?”
汤和道:“今年标儿的动作太多太大,以前他很谨慎,就算做了许多事,也会牢牢站在臣子的线内,看似有很多权利,实际上非常谨慎,谨慎得我都心疼。”
李贞笑道:“怎么?现在标儿不谨慎了?”
汤和转了转酒杯:“标儿想让燕乾去东北当知省,还是军政合一的知省。”
朱标写信给朱元璋,让朱元璋想办法安排燕乾去东北的事,汤和作为朱元璋的老伙计,自然也得到了朱元璋征求狗头军师意见的书信。
李贞正色:“说不定标儿是心大了,想谋反。”
汤和白了李贞一眼:“谋反?朱国瑞最先举起反旗的那种谋反吗?”
李贞忍俊不禁。 笔迷阁为你提供最快的今天我仍不知道亲爹是朱元璋更新,第 211 章 一锤定音山东平息免费阅读。https://www.bimige.net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