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迷阁>穿越小说>万历三十二年出生的奇女子>一百八十三 宋先生的到来(三)
  在新家中休息了一日后,吕涣真便带着宋应星去东江镇各处聚落考察,她打算在宋应星正式上任工造司管领前,先带他熟悉熟悉东江镇的情况。

  东江岛是整个东江镇最早建立,也是最繁华的聚落了。岛上街市繁荣,与内地几乎无异。自从去年上半年东江设镇开始,当初最早跟随吕涣真到达东江岛的百姓们生活质量已经提高了许多。

  吕涣真先是带着宋应星去了各个衙门,熟悉了一下东江镇的组织架构,随后又带着他去东江岛的街市逛了一圈。宋应星大概了解了一下物价,发现东江镇虽在海外,但是各种生活必需品并不比内地的更加昂贵。

  “吕小娘子治民有方啊。”宋应星感叹道,“海外之地,却能做到物价平和,足可见东江镇物产颇丰。”

  “宋先生过奖了。”吕涣真回答道,“东江镇日用品物价虽是尚可,但也仅仅是日用品罢了。稍微精巧些的物件,比如绸缎、茶叶、器玩、书籍等等,东江镇要么是没有,要么就是价格极高。在这上面先生恐怕要受些罪了。”

  “无妨无妨!”宋应星笑着摆手道,“宋某也不是生在大富大贵之家,没有这些奢侈癖好,只求个保暖足矣。”

  在东江岛逛上一圈后,吕涣真与宋应星二人乘船前往云从岛。在距离海岸还有好几里的地方,宋应星便依稀看见了云从岛的海岸线。与东江岛的海岸线不同,云从岛的海岸线上筑起了一道并不算很高的堤坝,堤坝后面是白花花的土地。

  待到海船离海岸线再近些后,宋应星终于看清了那堤坝后面的土地是什么,他颇有些意外的惊呼道:“我看见了,是盐田!”

  在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制盐部分占了很大的比重。宋应星本人对于那些有关百姓生计的学问如农业、纺织、冶铁和制盐的十分关注。因此船一靠岸,他便迫不及待的往要去盐田看看。

  盐户们此时正在将盐池中晒干的盐扫起来,见有个儒生打扮的人冒冒失失地朝着盐田跑过来,盐场的管事胡成万赶紧上前阻拦。

  “嘿,你这书生真是有意思,田里正做着扫盐的活计呢,你当心一脚踩进盐田里去。”

  宋应星刚要出声,胡成万一扭头便看见了宋应星身后跟过来的吕涣真。他赶忙跪在地上道:“草民胡成万,不知吕小娘子到来,有失远迎,有罪有罪!”

  “不必不必,本就是来简单瞧瞧,你们继续干活就行。”吕涣真笑道,“这位是宋应星宋先生,是咱们东江镇日后的工造司管领,我带他来看看咱们的盐场。”

  “哎呀,原来如此,小的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宋先生,您这边请!”胡成万的脸上瞬间就堆满了谄媚的笑容。

  宋应星倒不在意这点小插曲,他对这盐田的兴趣远大于人。宋应星小心翼翼地在盐田边走着,胡成万在他身后形影不离地跟着赔笑。

  “胡管事,这盐场共多少亩盐田?”

  “一共一千二百多亩盐田呢。”

  “看来规模属实不小!盐户有多少呢?”

  “盐户共一百七十三户,每户盐田有多有少,但是基本都超过五十亩了。”

  “这么多的田,草灰可还够用?”

  这一问,令胡成万对宋应星有些另眼相待了。他只道宋应星是个寻常儒生,哪里懂什么制盐,没想到对方竟还知道制盐是需要铺草灰的,看来是个懂行的人。

  “回宋先生话,草灰还够用,不够时还可以向棒子那边买。”

  “都是海盐么?可有池盐、井盐?”

  “海盐池盐都有,只是这井盐......小的不甚了解。”

  胡成万没想到宋应星还能问到自己的知识盲区。他自己和丛云岛盐场的盐户们都是辽人,他们在海边长大,自然只会制作海盐和池盐,至于井盐这种内陆的制盐工艺,自然是不了解的。

  在盐场考察一圈后,仿佛是想要向吕涣真证明自己是有真才实学似的,宋应星对吕涣真献策道:“吕小娘子,这云从岛盐场的规模甚大,产量也是颇多,只是宋某以为还有改进之处,若是能教盐户们打井做井盐,则盐场的产量还能再提高。”

  宋应星的这番进言,也正是吕涣真想要看到的。明朝的各类工艺,都不缺乏顶尖人才,可是这些人才大多是匠人出身,文化程度很低,尽管在本行业可以做到顶尖,但主要是依靠经验,所得的知识既不系统又难以传承下来。

  如今有了宋应星这个活百科全书在,他不仅能将每个行业的经验系统总结下来,还有可能在各行业间融会贯通,总结出新规律来。吕涣真是文科出声,无论是现代还是古代工艺都是她的短板,因此她十分希望宋应星能够提高东江镇的生产力。

  “若是云从岛盐场的产量还能提高,宋先生也是大功一件了。”吕涣真笑道,“待到宋先生正式就任工造司管领一职后,在各个方面若是有改进的法子,都可提出来,若是能够实施,我会让民政司大力支持宋先生。”

  在家乡时,宋应星的这些研究与爱好,都会被家人、族人视作不务正业,可是在这东江镇,吕涣真竟叫他有新点子尽管提出来。一想到日后自己能够一展才学,宋应星心中此刻不禁充满了欢喜与感动,当即一揖到地:“吕小娘子对宋某有知遇之恩,宋某岂敢不肝脑涂地以报!”

  随后,吕涣真与宋应星又乘船到了铁山屯。铁山屯是东江镇最大的屯垦地,产业以农业为主。而宋应星对农业也是颇有研究,他见这铁山屯的耕地规划极有章法,嘴上赞叹不已,问吕涣真道:“敢问吕小娘子,这铁山屯的耕地,是何人所划?”

  “是屯田司管领江济才带人所划,宋先生问这个做什么?”

  “耕地规划严整,十分不易啊。”宋应星说道,“只是在这水利上,还有可改进之处。”bïmïġë.nët

  江济才是个农民出身,在把握农时、规划田亩、安排人手上是一把好手。可是对于稍微复杂些的农业器械,他懂的也并不多。因此铁山屯土地的灌溉,主要是靠沟渠完成,这样的灌溉方式显然效率不高、耗费人力。

  而宋应星一看到这些良田,赞叹之余,也提出可以在旁边河流旁修建筒车,将灌溉用水通过水车来运送到各个田地中,效率比沟渠可高多了。

  考察的最后一站,是宋应星日后的工作所在地——平虏矿。一进平虏矿,宋应星便惊讶于此处的规模之大。一座平虏矿,不仅包括采矿和冶炼工作,还有各个作坊负责锻铁制作,机构十分复杂。在这些机构之外,还要管理此地的普通居民,工作量着实不小。

  吕涣真带宋应星去见了现任的工造司管领蔡全有。蔡全有见即将就任的新管领是个书生,一开始心中还有些看他不起,谁知二人攀谈了几句之后,宋应星对各种锻冶技术如数家珍,对做工过程也是了如指掌,蔡全有不禁肃然起敬了起来。

  “吕小娘子,这位新来的宋先生,是个懂行的。”临离开前,蔡全有对吕涣真说道,“我这工造司管领的头衔,可以放心地交出去了。”

  ......

  宋应星来的这几日,吕涣真能够抽出时间来陪他在东江镇各处考察,已经实属不易了。因为在这几日,整个东江镇的精力都放在一件事上,那就是即将举办的第一次考校大会。

  东江镇百姓们对于考校大会的报名总体来说是比较谨慎的,毕竟三钱银子的报名费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拿得出手的,万一没拿到优胜,银子打了水漂,那可就肉疼得不得了了。

  可是一旦能取得优胜,在接下来的三个月内,每个月都能拿到五两银子的补贴,三钱变十五两,这种诱惑也不可谓不小,因此也有不少身怀家传武艺的壮勇们报名参加。到报名截止的那天起,总共有二百三十多人参加,对这种一对一形式的比武来说,如此规模已经很大了。

  在报名确定下来之后,各种各样的准备工作接踵而来。考校大会所用的器械并不复杂,无非木枪、木刀、护具、箭靶等等,工造司很快就能赶制出来。可是场地问题却比较难办,第一次考校大会,到场观赛看热闹的百姓肯定不少,吕涣真没法在短时间建个罗马竞技场出来,满足观赛的要求。

  于是在种种思考之下,吕涣真选择了最节省人力物力的方式——她效仿了蒙古那达慕大会的形式,在东江岛上圈出了一大块无法耕种的沙地出来作为考校大会的方式。到时候,前来观赛的百姓进入场地后,可以在场内或坐或立,自由观赛。

  而比赛的规则、章程,也是吕涣真亲自指定下去的。这些东西在现代算不上什么难事,吩咐手下人去做就好了。而在明朝,没有人对这种大型运动会有概念,因此吕涣真只能自己动手了。

  考虑到这是第一次考校大会,而东江镇又没有现成的裁判,因此吕涣真将东江军的军官们拉来做了裁判。善射的张小武去裁判步射,善使长枪的张凤仪去裁判枪矛,精通苗刀的袁殊去裁判单刀,擅长肉搏的孔有德去裁判手搏,杂家和刀牌两科的裁判,则交给了耿仲明和尚学礼。

  这些军官们也是从未做过裁判,在这上面毫无经验,但是至少他们都是战场上真刀真枪打到这个位置的,在东江镇中威望甚高,可以服众。

  于是在种种事务确定下来以后,天启二年十一月十五这天,东江镇第一次考校大会如期举行了。 笔迷阁为你提供最快的万历三十二年出生的奇女子更新,一百八十三 宋先生的到来(三)免费阅读。https://www.bimige.net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