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调养后的月池,依然是形容清隽,她只淡淡说了一句:“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要是逼得太狠,连一点儿油水都不剩下,她与梁储、王鳌两位先生,说不定都见不到下个月的太阳。对她这样的举动,一些人表示理解,一些人却嘲讽她胆怯。
月池对此并不在意,在各地要员的空缺填补完整后,她依旧将目光投向裁革冗员和治农官的试点上。要明确哪些官职多余,哪些官职必不可缺,首先要做的就是明确各级的职责。她在吏部张了数面大屏风,写满了两京十三省的官职、职责和在任官员的姓名与考评。她与吏部、翰林院、乃至各部要员,一一对各级官职的职责进行了划分,特别注重理顺中央派驻机构与地方机构之间的事权范围。
月池提出:“权责要一致,不给权,单单让人负责,岂非是欺负人。同时,财权、人权与事权也要尽量一致,不然怎能做成事。”
不过,她的这一观点,却遭到了其他官员的反对。原因很简单,明代是中央集权的顶峰,讲求强干弱枝。历代的天子和中央的大员,难道不知道条条分割,地方势弱,带来的结果是行政效率的低下吗?难道不明白,中央擅自往地方插十几只手,只会让事情越管越乱吗?他们都知道,但为了保障权力集中于中央,他们就是要榨干地方的权力和收益。换而言之,如今尖锐的央地冲突和职责重叠,正是帝国的精英,有意为之的结果。毣洣阁
月池只得以天下安危相说服,她的意思亦很明了。《宗藩条例》的出台,削减了各地宗室的宗禄,但却并未打开宗室养活自己的口子。为什么打不开这个口子,道理也是一样的,以皇帝为核心的大宗,就是要把这些地方的小宗当猪养,就是要让他们在封地度日,不能对中央造成一丝一毫的威胁。宁王叛乱还是一年前的事,朱厚照怎么可能让宗室有机会行商入仕,发展势力。他这样的决断,就意味着,《宗藩条例》弄下来的好处是暂时的,且十分有限的。
月池轻敲着桌子:“国家缺钱,诸公却寸步不肯让。如再起刘六刘七之祸,又当如何?”
有人道:“某听闻,朝廷有意与鞑靼通商,收取关税,又说打算在广州等地开放通商口,这难道不是一笔大利吗?”
众人都将目光投向了户部尚书王琼。王琼清了清嗓子道:“我等的确是打算效仿宋制,先在广州、泉州两地试行。关税税率为十分之一,船停靠海岸后,经过官府登记后,将十分之一的货物缴纳给政府,余下再行贸易。其中玳瑁、象牙、犀角、乳香等物,不可私售,只能官卖。地方以合理的价格买下,再高出几分卖出,如此便可有两份收益。不过,大家莫忘了,倭寇仍在,此策能否能成,还未可知。”
工部右侍郎张遇道:“李侍郎大才,创了以夷制夷之术,如今我们大可在沿海如法炮制。佛郎机人不是想来售货么,我们大可让他们几分好处,叫他们去与倭寇缠斗。”
兵部郎中杨廷议闻言抚掌叫好:“真是绝妙好策。如此又可节约一笔军费了!”
月池还没来得及开口,兵部尚书刘大夏便凉凉道:“两宋之富裕,历代罕见,可仍有亡国之祸,此祸何来?农为社稷之本,小农破家,国将不国!”
到底是三朝元老,一针见血,一锤定音。在座大员一时皆寂寂无声。户部侍郎储巏也道:“北方遭此横祸,没有数年休养生息,无法回转。可以朝廷目前的状况,至多只能免一年的税收。明年当如何度日,需得寻稳妥之策。”
众人面面相觑,明代的俸禄已经够低了,好不容易长了一点,大家还没来及高兴几天,这是眼看着又要拖欠工资了。月池此刻方道:“诸位的顾虑,我何尝不知,农税是重中之重,好歹需在治农官上下些功夫。如真能找到一个万全之策,岂非是大家伙的福气。”
这才,终于达成了一致。大家于治农官一脉,明确了以条为主,地方协同的准则,详细确立户部与吏部之间对治农官的管辖职权,治农官与县州府之间的职能及其相互关系,并且,还拟定出了一套治农官选拔、考核、升迁的一整套程式。
月池道:“江南毕竟是粮税重地,不可贸然行之,依我看,何不择一地暂行,如确有实效,再行推广。如有纰漏,也可查漏补缺。”
众人纷纷称是,最后拟定在霸州文安县。无他,此地正是刘六刘七的起义之地,离北京又近。朝廷于此地行新政,正可彰显爱民之心。
大家散伙之后,月池才长长叹了一口气。谢丕问道:“这已是开了一个好头了,怎么还叹起气来。”
月池的眉心微动,轻描淡写道:“我是在想,中华地大物博,各地情况不同,如强行将制度压下去,未必合适,如多给地方自主权,又怕他们阳奉阴违。”
谢丕想了想道:“何不在考成上多用心。”
月池的眼前一亮:“这确是我所想。不过,还得等春闱。”
谢丕当然明白她的意思,他笑道:“是得等上一等。春闱过后,便是今非昔比了。”
北国的春天,拖曳着斑斓的裙摆,悄悄地来了。一场春闱终于拉开了序幕。
各地学子云集京师,他们拎着食盒,守在贡院前,经过搜身检验,依次进入考场。刚刚落座的学子,一拿到考卷,就迫不及待看了起来。第一场考经义犹可,仍是从《五经》、《四书》及其《传》、《注》中出题,甚至还称得上是比较四平八稳,没有什么偏题怪题。
第二场考的是论、判语和诏、诰、表,就开始出现了一些奇怪的东西。譬如有一道论题是这么写的“法乃公器,民为邦本。然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之象,却屡禁不止,根由何在?”
第三场“经史时务策”,题就更奇葩了。“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论”。“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裴度奏宰相宜招延四方贤才与参谋请于私第见客论。”【1】
诸生皆面面相觑,这都是考什么鬼啊!不过,再抓耳挠腮也没用,这要是不好好答,便又要再等三年了。大家急了一阵,只得又开始绞尽脑汁写起来。
到了三场考罢之后,人人脸上都是一脸菜色,京中也议论纷纷。会试主考一般是两位。按理说,一个吏部侍郎加一个翰林学士的主考队伍,也不是没有。但因月池年纪太轻,各部商量之后,决定还是要挑一个老成持重者压一压场子。于是,今年的主考一个是少傅太子太傅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梁储,另一个就是吏部侍郎翰林学士李越。梁储之前也主持一次会试,那次可是正常的题目,这次奇葩的策论是出自谁手,不言而喻。
不少考生开始骂骂咧咧,虽然朝廷一直嚷嚷着是取士是要三场并重,但实际还是以经义为重。月池也是因着这个原因,最后只中了二甲传胪,毕竟论经义,她是真比不过那些自幼苦读之人。可李越如今这个作风,明显是要变了。而第二场、第三场的题目,本来就没有标准答案,这给判卷者也增加了很大的难度,到最后难保不是主考说了算。
不少给事中与御史已然摩拳擦掌,只待结果一出来,就准备弹劾了。而贡院之中,一众主考、同考也觉压力巨大。梁储与月池早已商量好了对策,仍是一名考官,随机改两份试卷打分,如分数差异过大,则一起来商榷。最后,再由两名主考来全部校对核查。
到了夜深人静时,这一老一少抬头看向对方,都觉彼此是脸色蜡黄,形容枯槁。月池惭愧道:“连累先生,陪我吃这种苦,学生实在无地自容。”
能做到六部长官、大学士的人,又岂是糊涂之人。早在朱厚照任李越为主考时,大家伙就敏锐嗅到了不对劲。诸如王琼等人,一早就开始称病,可梁储却毛遂自荐,是打定主意,要替她撑起来。这份恩义,不可谓不重。
梁储看着月池又何尝不感慨:“快去歇着,你自己的身子骨,难道不知道吗,还敢这么折腾。”
月池展颜一笑:“不妨事,不妨事。这卷要是没批好,只怕出了这个门,就没有身子了。”
梁储:“……” 笔迷阁为你提供最快的贵极人臣更新,第 315 章 九重诏下选贤能免费阅读。https://www.bimige.net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