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提出来的是住的问题。
海川虽然在经济腾飞的带动下,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直接促进了本地宾馆服务业的发展。
但这次音乐节估计来人实在太多,从接纳总量上来看,海川目前专门运营的床位远远不够。
所以,海川必须要想办法提高接纳能力,最起码的不能让来的客人露宿街头。
袁增可示意郝刚停一下:“这是个头疼的问题,几万人的客流,我们就是现在盖房子也来不及的。”
郝刚笑笑:“领导,咱又不是没有房子,只是没有用起来罢了。”
袁增可和樊义山一起问道:“房子在哪里?”
郝刚纳闷地反问:“你们一直口口声声喊着依靠人民群众,怎么一到紧要关头就想不起我们身后站着这么一股庞大的力量呢了?”
袁增可恼火地冲着樊义山吼道:“他以前是不是也这样对你的?”
樊义山摇摇头:“不是,比这严重得多。”
这下心里好受了一点,袁增可不再气了:“下面不要阴阳怪气的,继续说。”
郝刚在两位领导注视下,有点紧张,刚才这两人要是生气了来个男子双打,他连跑也不敢跑的。
“选几个条件好、有特色的村子,抓紧进行改造,形成特色民居,用来吸纳这些来参加的‘艺术家’们入住。”
“搞艺术的这些人脑回路跟别人不一样,你弄的高楼大厦、园林亭台他不一定喜欢,反倒这些原汁原味的老屋子、老家什他们却喜欢的不得了,说不定激发出了创作灵感,给咱们搞出来一套‘印象海川’的作品,咱就发了。”
袁增可和樊义山眼睛都在发亮,郝刚这一招解决了来宾住宿问题、给老百姓提供了挣钱机会、提高了海川知名度和艺术品味,一举多得,这家伙脑子里到底有多少好东西。
袁增可嫉妒地看了樊义山一眼。
樊义山一脸无辜。
“还有吗?”袁增可记完了郝刚说的话,满怀期待地继续问道。
“有,让老百姓不要铺张,不要弄得跟大宾馆似的。只要环境干净、整洁,友好、安全就行,也不要抱着干一票就走的强盗心理,咱这是长远生意,不是下山打劫。”郝刚开着玩笑。
这次樊义山也认真记了下来,老百姓最容易走极端,不要钱和死要钱都不是他们俩愿意看到的场面。
“还有吗?”袁增可像个好学的学生,追着老师问问题。
郝刚想了一想,还是决定讲出来。
“我给你们留个故事,到时候讲给老百姓听。”
于是郝刚讲了个故事。
一个下乡收东西的商人,在一个村子里看到一个老人,老人手里拿着一把脏兮兮的茶壶。
商人看中了老人的茶壶,就问老人手里的壶卖不卖,老人很高兴地答应了,开了个高价。
商人也没还价,只是没带那么多钱,就约好了第二天过来交易。
商人走后,老人回家,觉得茶壶卖了那么多钱,就这么脏兮兮地给人家,心里有点过意不去,于是使劲的把茶壶刷了个干干净净,跟新的一样。
第二天商人带钱来了,但看到老人拿出的茶壶大吃一惊,不要了。
老人委屈地说:“我使劲刷了一夜才刷好的,你怎么就不要了呢?”
商人说:“我要的不是新壶,我要的就是那些你刷掉的污垢啊。”
郝刚补充了一句:“老百姓不一定懂,但村干部应该懂,市里也可以派一些民俗专家去指导一下的。”
袁增可和樊义山连连点头答应,这个故事他们听懂了。
本来极为头疼的问题到了郝刚手里轻描淡写地解决了,这让两人对下面的问题充满了信心。
第二个是吃的问题。
这个问题倒不大,海川老百姓饿不死,来宾就饿不死,关键是怎么利用这吃的东西给海川做宣传,提高知名度。
来宾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好,搞文艺的就没几个不挑食的。
郝刚想了想说:“海川这么大,各个旮旯里都能拿出点特别的吃食来,不要看不起任何一样食品,也许我们认为‘土’的食物,在他们眼里都是无上美味。”
袁增可插了一句:“是这么个理,我父亲看到小米稀饭喜欢得不得了,可我怎么也喜欢不来。”
郝刚附和着:“就是就是,元月拼命喜欢吃团团圈,我就不喜欢。”
樊义山的眼睛盯了过来。
郝刚赶紧圆上:“元月有时会找我借钱去买,所以我知道。”
说完自己也知道圆得太草率了,元月连买团团圈的钱也没有了?
袁增可给郝刚解了围:“别扯你那些婆婆妈妈的事,赶紧说正事,有什么点子。”
郝刚感激看了一眼,继续说道:“让老百姓把会做的都做出来,把能吃的都拿出来,只要吃不死人、吃不坏肚子就行。这次事情之后,哪些食品卖得多、口碑好,那就是我们海川以后的特色食品,老人家不是说了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嗯,文家巷的文水鱼不错,应该让他们多准备点,这个估计会成为海川的招牌菜。”樊义山举了个例子给郝刚的说法做注释。
“在哪儿?我来了这么长时间了,也没见你带我去吃过。”袁增可有点不满,冲着樊义山耍起了小脾气。
“你哪天有过闲工夫了,怪我喽!”樊义山丝毫不买账。
郝刚咳了一声:“咳,别扯那些婆婆妈妈的事,赶紧说正事。”
樊义山笑了,袁增可没好气地看了郝刚一眼,又摊开了小本子。
那两人小本子都快记满了,有点像元月上课时的笔记本。
“还有行的问题。”樊义山提醒道。
“照葫芦画瓢不会吗?一方面把海川的公交车都动起来,解决主要交通问题。另一方面把老百姓的牛车、毛驴车装扮起来,有特色民居、特色美食,就不能有特色交通啊,实在不行,突击搞一些人力车也能凑合啊。”
“京城的人力车,沪市的黄包车知道吗?就那样的。招一部分身强力壮的小伙子,纳入文化局管理,又有收入又有面子,多好。”
樊义山忙不迭地记下了。
“对了,提到文化局我倒是想起来了,让人把咱海川的故事都给搜集出来,别管它是俗还是雅,都在大街小巷,村头户尾给刻出来,木头也行、石头也行,一定要弄得古色古香的,我要让来的外地人光看故事就舍不得离开。”
“这有什么用?”袁增可问道。毣洣阁
“知道六尺巷故事吗?就一条普通的小巷子,但在华夏文化圈里,却有一席之地,那地方的名气有一半是靠它挣的。”
“真的?”袁增可看来确实不大了解。
“比黄金都真。”郝刚皮了一下,念起了诗。
“万里家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袁增可不解地问:“让人三尺怎么变成六尺巷了?”
郝刚叹口气:“领导啊,要是就让了三尺,有什么资格在咱泱泱华夏文化里占有一席之地啊!” 笔迷阁为你提供最快的回档1986更新,312衣食住行免费阅读。https://www.bimige.net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