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道维和几户人家合租了一个院子,都是辽东逃难过来的。周道维一家就住一间厢房,夫妻俩和两个孩子一起,显得拥挤。
见到杨易到来,周道维显得有些尴尬。落魄至斯,来个熟人都不知怎么招待了。杨易理解,拍拍他的肩膀,"周兄是暂时龙游浅滩,他日必有封侯拜相之日。随意就好,不必拘谨。"
"倒是让清华见笑了,来来,坐坐"周道维搬着板凳到院子里。
周道维老婆给沏了壶茶,热情的接过杨易带来的礼物。两个孩子看见了鸡蛋,双眼冒光。但很有礼貌,给杨易鞠躬,"谢谢杨叔叔。"
杨易由衷的喜欢这样有教养的孩子,给一人一个红包,各包了半两银子。周道维见礼太重,想要推辞。杨易摆摆手,"这俩孩子彬彬有礼,我是真喜欢,现在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不能少了营养。小弟现在虽非富贵,却也小有家业,周兄不必推辞。"
在父亲默许的眼光下,俩孩子欢天喜地的接了过来。
"周兄,现在做什么营生?"
周道维叹口气,“前些日子给一大户人家做教书先生,过年的时候,他们把孩子送到了京城上学,为兄也就赋闲在家了。"
杨易笑道,“小弟在双山镇办了个养殖场,也需要会识字算数的人,周兄考虑下,可以暂时到我那里做事,以后有更好的路子,随时可以离去。”
周道维犹豫了,自己一介秀才,好歹做过衙门的师爷,做个教书先生不丢脸,如果去给养鸡场做管账的,以后传出去,脸面挂不住。虽然落魄至斯,但是骨子里那点读书人的高傲还在。
杨易本是一番好意,见他吞吞吐吐,明白他的心思,不由暗叹,真是死要面子活受罪,都快揭不开锅了,还磨磨唧唧的。本想说出月钱二两银子的和包吃包住的诱惑条件,但转而一想,这样反而有些尴尬。杨易需要一个稳定踏实,兢兢业业的人,不想勉强留住一个人。"这样吧,周兄先考虑考虑,找找别的营生,实在不行就过来找我。"
周道维有些不好意思的点点头。
这时,同院子的一个中年男子过来了,看模样也是个读书人。有些瘦削,但两眼有神。一袭青衫,干净,不过上面有好几个补丁。
"周兄,今日有贵客啊!"来人礼貌的拱手行礼,杨易和周道维赶紧还礼。
"来,一起坐。"周道维热情招呼,介绍道,"这是杨易小兄弟,字清华,也是辽东逃难来的读书人。城中的雪糕就是他经营的。"转而又对杨易道,"这是辽东逃难来的萧懿兄,字文山,也是个秀才。"
"哦,原来雪糕是杨兄弟做的,真是了不得,我儿子经常回来吵着要吃雪糕,可是囊中羞涩,总是不能如愿。"中年男子感慨道。
见他说话不卑不亢,杨易对他好感大增,"都是为了糊口饭而已,不过现在天冷,没有做雪糕了,待天热时,做了出来请兄台和孩子尝尝。"顿了下,"小弟虽然也曾读书,可是没有来得及参加院试。如今沦为商贾,丟读书人的颜面,望兄台不要见笑。"
萧懿摇摇头,"小兄弟此言差矣,读书人也要生活,要养老抚幼。只知书中颜如玉,不识五谷杂粮,也不过是书呆子而已。读书人不止是要理想修身治国,也要能养家糊口。难道我们不能为朝廷录用,就要饿死不成。我倒是羡慕小兄弟,能放下读书人那虚伪的面具,直面真正的人生。"
杨易从史书中知道这个时候的读书人极好面子,读书成为了职业,不乏范进这样的悲喜人生。萧懿的话,很合他的胃口。生活都不能自保,谈什么都是空中楼阁。读书要经世致用,更要能屈能伸。
周道维听了,脸微红。心里有些不服气,你也是秀才,在永平逃难的时间都好几年了,不也是穷得叮当响吗?让你去养鸡场做书吏,看你去不去。"文山兄,清华兄弟在双山镇开办了养殖场,正好缺个账房师爷,不知道文山兄愿意去否?"
杨易本来想请周道唯去,一来大家有旧,二来也算扶持他一下。不过看他犹豫,现在又主动介绍别人,想来他是不愿意来了。萧懿也是个秀才,他能来倒是好事。连忙道,"小弟确实需要能识字会算数的账房师爷,以后如果另有路子,随时可以离去,萧兄可以考虑下。"
萧懿其实早就偷听到了他们的谈话,见周道维不愿意去,所以就自己来谋取机会了。萧懿非常干脆,"崇祯四年,大凌河战败,我带着家人逃难至此,营生时有时无,一家人生活艰难。作为男人,心里愧疚。既然杨兄弟愿意招揽,为兄就不矫情了,愿意去双山为小兄弟做事。"
杨易大喜。"太好了,小弟欢迎萧兄,真诚的欢迎。"
周道维心里酸酸的,本以为萧懿也会碍着读书人的身段拒绝此事,谁知人家痛痛快快就答应了。事已至此,也怨不得别人。不过,他为今日的决定将后悔终生。
席间,几人把酒言欢。萧懿是个痛快人,既有读书人的才识学问,也不矫揉造作。没有丝毫腐儒的好高骛远和迂腐冥顽,这点杨易非常喜欢,感觉自己捡到了宝。
当周道维听到二两月钱,全家包吃包住的待遇后,心里泛酸。周道维的老婆气的就差扇他一巴掌。整整一个月,不让他上床。
杨易和萧懿都是利落人萧懿一家人没什么值钱的东西,值钱的都典卖了。拿着杨易给的五两银子安家费,请街坊邻居们吃了一顿,当做告别。
第二天就跟杨易一起去双山镇。这是杨易手下第一个"高材生,杨易很重视,特意雇佣了一辆马车接萧懿一家人。
萧懿也很感动,打心眼里"喜欢"上了这个东家。
萧懿不拘一格的性子,没有读书人的迂腐,很对杨易的胃口。一路上,大家聊的很投机。相见恨晚,不外如是。
杨易发现,萧懿说话灵活,做事严谨,有条理。一次偶然的机会,萧懿的小孩把他的功名状拿出来玩,无意中杨易看见了,拿来一看,乖乖的,是举人状。萧懿是个举人,还做过县丞。
"你是举人,还做过县丞,怎么不说呢?"杨易不解。
萧懿叹息道,"那都是过去的事了,说了又有什么用。大凌河战后,大片土地失陷,很多逃回来的官员都受到了惩处。还杀了不少,功名也被革了。我也不敢找朝廷要出路,非是怕死,可是留下孤儿寡母,于心不忍。"
"朝廷腐败横行,治下百姓生活艰难。以至于辽东的百姓都离心离德。才让鞑子日渐壮大。唉,如果朝廷不改弦更张,大破大立,我大明恐怕时日无多。我也看透了,无心于仕途,只想带着老婆孩子安稳度日。"毣洣阁
"举人如何?县丞又如何?抱着过去一点小成就不放,一家人只能苟延残喘。所以,不提也罢。"
杨易惊讶于萧懿的眼光,大明在辽东和全国的失败,不止是内忧外患,天灾人祸,而是民心的丧失。即使崇祯再如何忧心忧国,大明这部老机器已经生锈了,没有大破大立,就没有希望。
杨易觉得自己捡到宝,何止是捡到了"高材生",而是北大清华级别的"尖子生"。
"尖子生"自然有"尖子生"的待遇,杨易很快任命萧懿为养殖场的副总管,负责日常事务的安排和管理,待遇翻倍。
毕竟做过县丞,管理一个小小的养殖场那是手到擒来、游刃有余。于是杨易就更加清闲了。
原本萧懿以为杨易不过是个暴发户,到了养殖场一看,才发觉这个“小东家”不简单。整个养殖场井然有序,如同一部精密的机器,有条不紊的运转。各项管理制度非常科学、合理,而且简洁有效。比之自己的管理理念先进多了。更让他惊讶的是杨易居然写了这么多关于养殖方面的“专著”,也是超越时代的“专著”。
萧懿不得不收起轻视之心,反而认真学习、钻研这些他没有见过的管理制度和专著。越了解越惊讶,也越钦佩,取而代之的是对东家的敬佩之心。
小蓉姐弟和卢大娘祖孙也接到了养殖场,小蓉识字会简单算数,杨易就安排她和赵依一起负责财务。虎子和小伢子则成了“儿童团”的团长,带着养殖场员工的子女们干些简单的活计,捡捡鸡蛋之类,卢大娘则负责家务。
看着员工们的孩子不上学,杨易心里别扭,以后长大了又是文盲。于是开了识字班,就是教教孩子们认字和简单的算数。此举再度让员工们的忠诚度大增。谁不知道读书的作用,谁又希望自己的下一代目不识丁?没办法,条件有限,读书成本太高。东家免费让孩子们学习,大家怎能不感动。
让杨易没有预料到的是,很多员工一有空也来上课。识字班人数爆棚。学这些考科举不现实,但是读读书信,算个账就够了。
这个时代大部分人是文盲,读书人少,也成为了宝。
于是,杨易干脆增加夜班。利用晚上的空闲时间授课,这样很多人就参加学习了。为了鼓励他们学习,杨易将奖金同文化水平挂钩,成绩越好,奖金越高。此举一出,养殖场形成了一股学习风潮。尤其是年轻的员工,白天上工,晚上上课。
学习班面向全部员工及其家属开放,男女不限。授课先生就由养殖场里会识字算数的人担当。杨易和萧懿也参与,毕竟不是学习什么高深的知识,两位“高材生”做主讲有点大材小用。 笔迷阁为你提供最快的穿越明末成难民更新,第47章 萧懿免费阅读。https://www.bimige.net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