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纲洗心革面在农场保卫中立下军功,杨易将其招入军中。纪纲本在边军中任千总,作战经验丰富,很快就荣升哨总。
秦双领亲兵护卫队五十人,林山领二队二十人,邬猎领亲兵三队三十人,邬倩领医护队二十人。二队是杨易训练的适合城市作战的特训队,杨易想着或许能派上用场,就带了一部分出来,林山在训练和实践中表现突出,被任命为副队正。
亲兵三队是杨易临时组建的夜不收特训队,负责侦察、收集情报、传递讯息等职责,猎户出身的邬猎擅长追踪、捕猎,就被任命为副队正。二队、三队皆归秦双统领。
除了战兵,杨易还成立了文吏科,崔柏达、黄延嘉、辛秀才、刘文迁为录事参军,负责文书、接洽、粮草、记录战功等文职工作,苏若鸿负责地图绘制等等。文吏科下有辅兵近百人,负责运输军备物资。史大柱还带了数十人的工匠队伍随军,方便战时维修器械,相当于后世的工兵了。
崇祯九年,五月八日,艳阳之下,大红的烈焰旗随风飘扬,农场军正式出征,农场百姓十里相送。
出征全军一千三百余人,人皆双马配置,装备农场自制的燧发枪。战兵单兵配置除了燧发枪和弹药,还有腰刀、匕首、手榴弹、棉甲、对襟铁甲、头盔、护腕等等,可谓是武装到牙齿。
明军的头盔比较复杂,八瓣盔、凤翅盔甲、范阳笠等等,因为要为发髻预留空间,所以比较高。农场军要么光头、要么板寸,杨易干脆统一成后世的圆形头盔,配顿项(护脖)。甲胄也废弃柳叶甲、锁子甲等繁琐甲胄,统一成带铜钉的棉甲,再配一副对襟铁甲,用绳索连接,穿戴方便,涂上银色,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如果棉甲和铁甲一起穿,防火器、也防刀箭。圆形头盔也成了农场军的标志配备。
农场战士外套棉甲、铁甲,牛皮腰带上配着弹药包和手榴弹,脚穿内镶铁片的牛皮靴,皮靴上插着匕首,背上一支火铳,腰间挎一柄腰刀,单兵装备冠绝大明。
除了单兵武器,火炮少不了,虎蹲炮二十门,中型弗朗机炮十门,火炮全部实行车载化,火炮由马车驮着。火炮的配置并不多,杨易主要考虑的是军队的机动性,辎重太多,机动性就下降了。如果有必要,杨易是准备舍弃所有火炮的。天下武功、唯快不破,靠自己这点人马,想要剿灭农民军那是痴人说梦话,他要求的是机动性和速度,只要速度足够快,在运动战中能歼灭敌人也能保全自己,即使牺牲些火力也值得。
为了保持机动性,后勤物资非常少,随身带的军粮只能满足全军五日之需,这也是杨易花费大代价要求晋商为其建立补给点的原因,有这个做支撑,自然不需要大批辎重。后勤兵除了携带军备、粮草,还携带了大批银圆,以备不时之需。
送行路上,杨易边走边给萧懿、侯成交代相关事宜,二人一再保证用性命保护农场安危。农场百姓哭成一片,为子弟兵们送行,谁也不知道多少人能活着回来,很多战士也哭成了泪眼,跟送行的亲人道别离。
无论送行有多难舍难分,杨易一声令下,全军跨上战马。铁蹄声渐渐响起,很快就汇成滚滚铁流,溅起漫天尘土将身后的热土淹没……
骑兵化的农场军一路马不停蹄,于十三日通过井陉关进入山西,于十五日抵达太原。每路过一个州县,都会进城采购大量物资,毕竟一路损耗要补充,战士们能吃到新鲜时蔬。
农场军每到一地豪阔采购、公平交易,而且真金白银,童叟无欺。所以,很多小贩甚至跟着农场军而行,希望多做点生意。更有聪明的,打听好行军路线,提前到下一个县城做好准备。
于是,农场军每到一个地方都引起轰动,百姓商贩们纷纷“箪食壶浆”来了,也导致当地物价短线波动剧烈。
按规定,军队到了地方,地方政府有义务供给部分粮草和军需。但是要办这样那样的手续,杨易嫌麻烦,加之也不想看那些官僚的脸色,也就不费那事了,自己花银子买,舒心。
杨易比较留心社会状况。不得不说,一路上看到的很难让他高兴起来。衣衫褴褛的流民一波接一波,很多地方时不时有盗匪出没。这还是北直隶,没有大的战乱。那长期战乱的中原和陕西又该是何等境况?
或许是经历过后世的繁华,才为如今的百姓扼腕叹息。
杨易没有能力去抚慰流民,只是告诉他们可以去密丰谋生。
进入山西地界,越发的荒凉,旱灾严重,大片的田地干裂触目惊心,很多村镇只剩下断垣残壁,告诉人们这里曾经的天灾人祸。
到达太原府时,杨易率军在城外两里扎营。按理说应该去同当地官府报个到,尤其是到了省城。同这帮官吏打交道劳心费力,杨易懒得去,就住在营中,只是安排刘文迁去给守城的士兵通报一声,然后通知采办抓紧补充军需。
太原有座三立书院,远近闻名,乃山西提学袁继咸所办,数百学子在里面求学。
正在读书的学子们被外面嘈杂的声音影响,不少人探头出去想看怎么回事。正在授学的袁继咸只得停下课来,“青竹,你去看看怎么回事!”毣洣阁
一个叫傅山的学子出去瞭望一番后回来,“先生,都是些商贩,他们带着鸡鸭,粮食之类商货说要到城外去售卖!”
袁继咸觉得不可思议,“这两年大旱,粮食本就紧缺,民生多艰,官府筹粮也殊为不易,这些商贩还能寻到粮食去卖?”
“听说城外买粮的人出价很高,很多老百姓动心了,就把多余的粮食拿出来换点银子”
“老夫倒是好奇了,走,出去看看”
袁继咸带着一帮学生出了书院,看见很多百姓纷纷往城外而去,手里拿着鸡鸭,扛着米面之类。数量虽然不多,但是也能换点银子。毕竟,除了粮食,人们还是需要银子的。
袁继咸带着学子们登上城楼,只见城外两里的地方驻扎着一支官军,军营上空飘扬着耀眼的烈焰旗。这支官军仿佛有种魔力,吸引着大批百姓前往,城内涌出去的商贩和百姓都奔向这支官军,一些青壮主动“帮”他们干活,安营扎寨、挖壕沟,还有百姓撵着猪、挑着水,一副典型的“箪食壶浆”场面。
守城的军士们心中五味杂陈,他们上街百姓们避之不及,如对瘟疫一般,从来没有享受过百姓们的“厚爱”。
这样千古难见的“奇观”,自然也吸引了城内高官们的注意,山西巡抚吴甡、巡按御史张孙振、太原兵备道赵建极、知府孙康周、参将应时盛等一众高官也纷纷赶到城楼上,观看这一出只在史书上才有的百姓“箪食壶浆”的场景。 笔迷阁为你提供最快的穿越明末成难民更新,第263章箪食壶浆免费阅读。https://www.bimige.net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