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倭寇独有的铁炮一响(铁炮口径大声音沉闷,鸟铳口径小清脆),懵懵懂懂的明军这才反应过来,一片骚乱。
这特么不是李朝的溃兵!是敌人!是鬼子!怎么来的这么快?我们还没准备好呢!
怎么办?凉拌!
解生大手一挥:“吹号!进攻!”
稷山之役!开打开打!
明军骑兵也有火器,嗯嗯,传说中的三眼铳,大部分骑兵还是骑弓为主,解生手下大多都是蒙古人,这骑射自然最娴熟。
之所以选这里的地形,也是看着地方宽敞些,战马有腾挪之地。
一排排的弓骑兵上前,射完就转向,后面接着射,一时间箭如雨下,倭寇阵中一片哀嚎。
猝不及防的倭军在旗本、将头的呼喝下匆忙列阵,枪兵在外,弓手铁炮手居内,一时间箭来铳往,也是打的硝烟弥漫,煞是热闹。
倭军前锋两千多人,铁炮手也就一成多,两三百而已,和弓更是个笑话,在复合弓面前就是渣渣,一时间被射的吱哇乱叫,苦不堪言。
而解生手下的骑兵,之所以能在边城称雄,骑射只是基本操作,最厉害的是他自己家丁甲骑,敢于打白刃战的骑兵。
一声浑厚的号角声中,解生亲自带着家丁百余甲骑冲锋,宣大骑军的武器与辽东骑兵稍有不同。
除了制式的骑枪,辽东军多为长刀,而宣大骑军大多配备的却是铁鞭、铁锏,包铁夹刀棍这类钝器。
这些相对沉重的兵器,加上家丁都披着甲,犹如猛虎入羊群,鞭棍齐下。
倭军阵前长枪手本就被射的参差不齐,一下子就被冲破前阵,被砸的枪折刀断,脑浆四溅,惊恐后退。
突然遭到三面围攻,黑田军前锋压根就没有思想准备,乱成一团。
自吹自擂的“黑田八虎”中黑田图书助、栗山四郎右卫门号都魂飞魄散,两股战战。
仅有一个叫毛屋主水的倭将还算勇敢,带人护住大旗,边打边撤,混乱不堪的倭军才没崩溃。
勉强维持着队形往后撤,留下一地的尸体和伤员,也就是这一批被明军割到了首级,大概有三四百。
解生手里人数不多,一路疾驰到这里,无论是人力马力都很疲累,尚未休整就开战。
如果不是倭军来的太快,等后方的其他几人都赶到,这股倭军一个也跑不掉,但是这世上哪有那么多的如果。
仓促开战之下,宣大骑兵打的还算有声有色,解生眼看敌军要跑,赶紧派人绕过去毁了木桥,死活也要把这两千鬼子留下。
终于接到前方开战消息的黑田长政,赶紧带着本队三千人前来接应。一看远处敌人全是骑兵也是头皮发麻。
勒令手下“大将”黑田三左卫门拼死冲击,冲上木桥赶跑了正在毁桥的几十个宣大骑兵。
这一下占据人数优势的倭军士气大振,合兵一处扛住了三面夹攻。
军中铁炮手聚集,开始轮射。
解生也不是傻子,立即下令后撤脱离接触,黑田长政仗着人多居然还抖起来,全军压上想把这伙骑兵赶出素沙坪。
这时第二拨明军又赶到了战场,来的是杨登山千余骑、牛伯英的六百骑兵。
一看己方落了下风,二话不说上去就是一顿猛攻,把鬼子又杀了回去。
此时在素沙坪的明军总数在两千六百多骑,人数只有敌军一半,伏击战已经打成遭遇战。
双方打打停停,都奈何不了彼此,在恢复阵型的倭军大阵面前,明骑也不再指望全歼,还是骑射杀伤为主。
战至下午,明军第三拨援军赶到,是李益乔、刘遇节两人所带的后继两千多骑,这下双方人数相差不多。
又是一番胶着拉锯恶战,一直战到天黑,两边才各自收兵,结束了稷山第一战。
战后统计大将解生斩获两级,颇贵斩获三级,杨登山斩获两级,连将主都亲自收割到人头,可见打的还是非常激烈。
明军的记载:“察贼未及成列,纵突骑击之”、“一日六合,贼势披靡,日暮各歇兵屯聚”。
倭军的记载:“大兵胜逾桥,我恐难支,是吾死所也”。
晚上宿营时,解生准备在第二天再打一仗。
“今看贼势,明当决死以退,努力敢死,毋坐军律,但狡贼走,必由山路,骑步异势,不可穷追”。
后方的麻贵接到战报后,立刻下命已经抵达介川的摆赛,率两千骑兵前去助战。
黑田长政知道第二天必然扛不住明军,立马派人向后方毛利军团求救。
九月初八天刚麻麻亮,两军就再次开战,纸面上看起来双方兵力差不多,但是大明铁骑更具优势。
近万人堂堂正正的列阵而战,这也是大明和倭军第一次,在相对公平的战场,都做好充分准备、势均力敌的野战。
战争结果不出所料,只是两个时辰不到,黑田军就在宣大铁骑的狂攻下支撑不住,开始往清州方向败退。
“翌日平明,贼兵齐放连炮,张鹤翼以进,白刃交挥,杀气连天,奇形异状,惊惑人眼。
解生等应炮突起,争奋椎鞭之、中之瓜折、枪槊电飞、驰突乱砍、出入如飞、合战未几,贼兵败遁,遂从木川清州而走”。
战后,宣大四将之一颇贵曾言:“倭寇凶悍,前仆后继”。
对他们来说这一仗打的也很辛苦,并不是预想中的一触即溃。
黑田军败退后,前来支援的摆赛两千骑抵达战场,换下解生这边疲累的骑兵,继续追击。
中途碰上倭军赶来支援的毛利军团,上万大军严阵以待,见好就收的宣大军主动撤离战场。
战后双方都宣布己方大胜,实际上只有宣大军,实实在在提供出近千的首级。
而黑田军,鬼知道从哪里搞了一堆耳朵鼻子,非要说是明军的。
稷山之战大明获胜是毫无疑问的,解生率领的宣大骑兵在素沙坪两次大战,让倭军彻底回忆起四年前在碧蹄馆的惨况。
至此,整个倭军全部停止了前进,止步于稷山,这也是丁酉倭乱中,倭军抵达的李朝最北端。
而稷山大捷的战报传到后方,无论是东征军三巨头,还是李朝文武都倍感振奋,一扫南原、全州之耻,再次证明天朝大军的实力。
整体战局也以稷山大捷为转折点,大明开始转守为攻,形势大变。 笔迷阁为你提供最快的大明1592更新,第323章 丁酉倭乱的转折点---稷山大捷免费阅读。https://www.bimige.net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