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迷阁>穿越小说>成吉思汗的秘密老甲说说>第13章 成吉思汗之死(13)
  成吉思汗的这第六次征伐西夏,尽管一路都较为顺利,但是在攻打西夏的国都中兴府时却是异常的艰难。

  成吉思汗东、西两路大军合围中兴府,几乎已经动用了蒙古的所有兵马,计十几万人进行围攻,但是中兴府内军民合计有好几十万人,数倍于己。中兴府不光城墙高大坚固,城上弩箭充足,蒙军难以靠近和攀爬,且围绕着城墙修了几十丈宽的护城河,引入黄河之水。濠宽水深,就连蒙古曾经独步天下,攻打城池的利器——抛石机和巨弩,由于间隔护城河距离较远,也无法对城墙形成有效威胁。

  蒙古大军屡屡攻城受挫,每次攻打均损伤惨重,中兴府内军民同仇敌忾,据险坚守,令蒙古人次次无功而返。而且不远处的西平府时时派军从背后前来偷袭,以至于蒙古大军经常腹背受敌。

  这西平府的守将李德任是夏神宗李遵顼的长子,曾被立为太子,与献宗李德旺是亲兄弟,也是当今皇帝李哯的伯父,曾因拒绝李遵顼带兵攻打金国的旨意,被废黜太子之位,发配西平府守关。

  李德任率领五万兵马守卫着西平府。西平府原是宋朝的领地灵州,后被早期的西夏攻陷以后,设为国都。西平府曾作为西夏政权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长达十八年,地域富饶,城镇繁华,人口、牲畜众多。在国都迁往中兴府以后,西平府成了西夏的陪都,也是中兴府粮草供应的大后方,更与中兴府形成掎角之势,相互呼应。

  蒙古大军围困中兴府,李德任自然不会坐视不管,时常趁蒙古兵马不备派兵从后扰袭,搞得成吉思汗瞻前顾后,畏手畏脚,颇为恼怒。于是,成吉思汗见一时难以攻破中兴府,即亲自统率十万大军转而攻打西平府,欲将西平府拿下以后再全力攻打中兴府。

  中兴府内的李哯见成吉思汗分兵前去围攻西平府,唯恐西平府有失,且伯父李德任对自己爱护有加,颇多支持,岂能袖手旁观,于是命大将军嵬名令公率兵十万前去增援。

  “嵬名”是西夏皇族的祖姓,而嵬名令公是西夏的宗室重臣,勇武有谋,更是历任西夏几代皇帝的老臣,于西夏对外的诸多战争中屡立战功,被誉为大夏第一战神。在西夏与蒙古二十多年的打打杀杀中,嵬名令公与蒙军有过多次交锋,互有胜负。在曾经的一次蒙夏战斗中,嵬名令公率队偷袭蒙古大营,中了成吉思汗的埋伏,受伤被俘。成吉思汗虽然多次吃过嵬名令公的亏,却对其有勇有谋的名将之风极为佩服,屡次劝降,但嵬名令公不为所动,后两国议和期间,成吉思汗按夏国要求释放了嵬名令公。

  老将军嵬名令公深知蒙军勇猛残暴,不宜与其正面交锋,见成吉思汗率军由黄河西面奔赴西平府,故率十万大军由东面突围出城,乘船渡过黄河,从黄河东岸驰援西平府。

  由于西平府在黄河以东,故成吉思汗从黄河以西的中兴府引军而来,就必须渡过黄河才能到达西平府。而黄河之水连绵万里,蒙军是不可能绕过黄河的,且黄河河宽水急,所以渡船是蒙军最最急需的渡河工具。

  李德任经验丰富,早有准备,提前命人将黄河上远近的大小渡船悉数收缴,然后将大部分船只凿穿沉水,余下小部分船只拖上岸留作己用。蒙古大军到达黄河岸边时,发现到处找寻却无船可用,只得自行修造渡船。但蒙古人从来就不擅造船,掳掠的随军工匠会造船的也不多,故进展缓慢。且嵬名令公率军与李德任汇合后,经常派兵士驾船袭扰对岸,施放火蒺藜将正在建造的渡船和营帐烧毁。蒙军气得暴跳如雷,却又无可奈何,只能望水兴叹。

  嵬名令公将大军营寨沿黄河岸边层层布防,以防蒙军偷渡,意欲凭借黄河天堑将蒙军阻隔于对岸。但是天有不测风云,真是世事难料。这一日,天刚蒙蒙亮,营帐内的老将军嵬名令公还在沉睡,突然被震天的喊杀声惊醒,连衣冠都未穿戴,急忙跳起冲出营帐。只见对面潮水般的蒙古骑兵从黄河上冲了过来,定睛一看,原来不知何时,黄河上冻结了厚厚的一层冰面,蒙军的战马在冰面上如履平地,马蹄踏在冰面上如同狂乱的战鼓震人心魄!

  可怜夏军十万官兵大多数还在睡梦之中,不是被飞来的箭矢穿过营帐直接射死,就是被冲过来的蒙古骑兵用长枪戳死。少数官兵拿起兵器勉力抵抗,无奈被如狼似虎的蒙军冲的七零八落,溃不成军,根本组织不起有效的防御。

  嵬名令公未及穿戴盔甲,抓起长枪,纵身上马就迎着蒙军冲了过去。老将军当真是英勇无敌,面对蜂拥而来的敌军毫无惧色,左冲右突,接连挑落十几人于马下。怎奈寡不敌众,身上已多处负伤,且年事已高,气力渐渐不济。紧随身边的副将和贴身护卫们眼见实在难以招架,齐声劝阻嵬名令公撤回中兴府,不由分说几名护卫就裹挟着老将军向中兴府奔去。副将与几位偏将留下,奋力组织了一部分兵士拼死断后,阻拦住蒙军的攻势,余下的约有一万多兵士跟着主帅向中兴府奔逃。

  就这样,原本对夏军极为有利的黄河天堑瞬间就被蒙古人逾越,这不得不说是天助蒙古。原来,此时正值隆冬时节,正是当地气温最寒冷的时候。成吉思汗人等这一天晚上正在大帐内烤着篝火,对如何渡过黄河一筹莫展之时,窝阔台突然兴冲冲的走了进来。窝阔台刚刚去巡视岸边军营,叮嘱将士们在气温陡降的天气下注意保暖,防止冻伤。走到水边时,猛然发现河水有开始冰冻的迹象,急忙前来禀报。毣洣阁

  成吉思汗闻听,狂喜,仰天大笑:“感谢长生天腾格里助吾军一臂之力!”立即命令窝阔台随时观察水面情况,所有将士枕戈待旦,做好突袭准备。

  第二日,天还没透亮,整个黄河上已结冻了厚厚一层冰面,如同一条巨大的玉带横铺在两岸之中。窝阔台命令十万大军倾巢出动,跨上战马,沿河岸一字排开,然后一声令下,催动战马向河对岸冲去。

  而夏军这边,十万将士已守卫多日,人困马乏,且大家都相信蒙古人无法渡过黄河,故戒备之心逐渐放松了下来。由于天气寒冷,几乎所有哨兵都躲进了营帐避寒,加之夜黑风高,夏军竟无人觉察水面的变化和对岸蒙古大军的动静。

  十万大军瞬间靠近对岸,突然齐声呐喊,声震苍穹,马蹄飞舞,踏起冰面一层白雾,犹如天兵天将一般。几排箭雨飞过,营帐内的很多兵士梦还没有做完就一命呜呼了。余下的将士衣衫不整,仓促应战,被蒙军砍瓜切菜一般,血肉横飞。

  窝阔台看见部分夏军向中兴府方向溃逃,急忙指挥兵马追击。迎面被夏军的几员将军组织的人马在河岸狭窄处截住去路,等蒙军将这些拼死断后的夏军斩尽,嵬名令公等人早已远去。成吉思汗审视战场形势,命令鸣金收兵,将夏军抛弃的粮草辎重悉数收缴。稍事休整以后,即将西平府团团围住。

  相关链接:

  抛石机:利用配重物的重力发射石弹的一种攻城器械。出现于战国初期,使用至元朝末年,主要用于围攻和防守要塞。抛石机的机架两支柱间有固定横轴,上有与轴垂直的杠杆,可绕轴自由转动。杠杆短臂上固定一个重物,长臂末端有弹袋(类似投石带的套子)用于装弹。发射时,用绞车把长臂向后拉至几乎水平,突然放开,石袋即迅速升起。当短臂重锤完全落下时,投射物从弹袋中沿约45度角飞出。30公斤的石弹射程约140-210米,100公斤的石弹射程约40-70米。

  巨弩:为了增大射程和杀伤力,古人制造出了一些体型庞大的弩,这种弩需要架设在专用的木架上使用。巨弩使用的箭矢通常较为长大,其尺寸与短矛相仿。

  同仇敌忾:成语,出自周•佚名《诗经•秦风•无衣》。指全体一致地抱着对敌人的仇恨和愤怒。

  西平府:今宁夏灵武西南。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共历十八帝,享国三百一十九年。1125年金国大举南侵,导致靖康之耻,北宋灭亡。康王赵构于南京应天府即位,建立了南宋。1234年联蒙灭金,1235年爆发宋元战争,1276年元朝攻占临安,崖山海战后,南宋灭亡。

  陪都:是指首都以外另设的副都,也称为辅都,陪都一般和首都一起被称为“两京”,其制度称为两京制度或者两京制、陪都制度等。

  掎角之势:成语,出自《左传•襄公十四年》。掎角:指拉住腿,抓住角。原指从两方面夹攻敌人;现比喻战争中互相配合、夹击敌人的态势,或分出一部分兵力以牵制敌人。

  坐视不管:形容一个人对一件与自己有一定关联的某事某物不管不顾,袖手旁观,任由别人去处理。

  火蒺藜:古代兵器名。一种在火药里团入棘刺杀伤物的球状抛掷火器,为爆炸性火器。创制于宋初,为宋、金、元时重要火器之一,多用于守城。

  瞻前顾后:成语,出自战国楚•屈原《离骚》:“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原形容做事谨慎,考虑周密;现也形容顾虑太多,犹豫不决。这里指被前后夹击、腹背受敌

  畏手畏脚:成语,出自于春秋•左丘明《左传•文公十七年》。原义是顾前顾后,十分戒慎恐惧的样子;比喻做事胆子小,顾虑多。

  袖手旁观:成语,出自唐•韩愈《祭柳子厚文》。把手笼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比喻人置身事外、不帮助别人。多指看到别人有困难,不帮助别人。

  黄河:是位于中国北方地区的大河,属世界长河之一,中国第二大河流。黄河全长约5464公里,其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

  寡不敌众:成语,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寡固不可以敌众。”意思是人少的抵挡不住人多的。形容在战争中敌对双方的(人员)实力悬殊太大(孤军奋战不可以力敌)。

  隆冬:隆冬,指冬天最冷的一段时期。

  枕戈待旦:成语,出自西晋•刘琨《与亲故书》。原义是枕著武器等待天明;形容时时警惕,准备作战,不敢安睡。

  鸣金收兵:成语,出自《荀子•议兵》:“闻鼓声而进,闻金声而退。”意思是用敲锣等方式发出信号撤兵(或撤军)回营;比喻战斗暂时结束。 笔迷阁为你提供最快的成吉思汗的秘密老甲说说更新,第13章 成吉思汗之死(13)免费阅读。https://www.bimige.net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